一
1995年,初到长沙,每逢节假日,我都喜欢到市区游玩。也许是中了戴望舒《雨巷》的毒,一心想艳遇一个“像丁香一样的,结着仇怨的姑娘”,我并没有去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的、五一广场、步行街、坡子街、太平街,也没有去声名遐迩的湖南省博物馆、橘子洲、岳麓山,而是去了老城区的老街小巷。
山水洲城,是长沙独一无二的特色,美丽的湘江依傍而过,岳麓山痴情期盼,橘子洲暗送秋波,自古钟灵毓秀,人杰地灵。
长沙老城区的面积并不大,知名的老街小巷却很多,像西园北里、潮宗街、白果园、西文庙坪、南门口、太平街、坡子街、北正街、西长街、都正街等,不由我痴心妄想,长沙既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经三千年历史而城址不变的历史文化名城,其老街小巷应该是最有风韵、最有文化味的。
但是,当我花了几天时间逛遍这些老街小巷后,给我的第一印象并不很友好,整体上看,这些老街小巷就像老破小一样,油头粉面,扮相很差;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横流;两厢房屋破败不堪,电线、电话线、网线东拉西扯,像蜘蛛网一样;小贩的吆喝声,尖悦刺耳。
最终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从此以后,就算是去长沙玩,也是优选岳麓山、橘子洲、烈士公园、湖南省博物馆等景点,很少再踏足这些老街小巷。但是,自2016年长沙开启历史文化步道及旧城区有机更新的建设工程后,短短几年时间里,竟建成了首条北起开福寺、南至湖南省立一师范、串起20条老街小巷、长达64公路的历史文化步道,古城长沙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如今,这些老街小巷就像隐身于高楼大厦之间的“历史遗珠”,成了古城长沙鲜活的文化化石;就像一帧帧泛黄的线装书页,记录着长沙的沧桑巨变;正如杜甫所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我打算沿着这条历史文化步道,与长沙重续情缘。
一
开福寺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一站。
乘坐地地1号线在开福寺站出站后,天空正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笼罩在烟雨中的开福寺忽隐忽现,瞬间给我莫名的神秘感。
开福寺位于长沙北门,始建于五代十国,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作为长沙市首条历史文化步道的起点,从2021年开始,已打造成了以开福寺、开福寺文化公园和新河路为中心的历史文化步道,重现了“古开福寺十六景”,有机更新了周边的街巷,禅韵与烟火色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前来沐浴佛光和浸染佛文化的人们络绎不绝,不愧为开启幸福的福地。
西园北里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二站。
西园北里因唐宰相裴休在此修建西楼而得名。民国时,这里是长沙有名的富人区。街区有当代著名金石书法家李立旧居、黄埔同学会旧址、革命先辈帅孟奇故居等历史遗迹。
作为长沙最先建成的首条历史文化步道的首建段,西园北里完工于2018年3月。每条巷子里大多铺上了平整的麻石;街巷边的房屋修缮一新,青砖黛瓦、木格门窗,古色古香;婆娑的古树下,安置了木纹色的长条椅,可以坐下来看看书,发发呆,晒晒太阳;各种文创小店临街而开,文艺气息扑面而来;一些青年男女正在拍照打卡,甜美的笑容和玲珑的声音,让整个小巷焕发出勃勃生机。
我就像走进了戴望舒在《雨巷》中所描写的那个雨巷一样,一度浮躁的心灵很快沉淀下来,冥想中,一个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的姑娘,正向我款款走来。
北正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三站。
这里曾是长沙市城北最热闹、最具烟火色的地方,后因修建黄兴北路,整条街被拆得东零西落,面貌全非。如今,整个街区面目一新,路面铺上了大块的麻石,走起来别有劲道;融古风与现代元素于一炉的各式建筑,煞是可爱;各色小吃店临街而开,挑逗着过往行人的味蕾。
潮宗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四站。
潮宗街因临古长沙九门之一的潮宗门而得名。解放前,三教九流,贩夫走卒混迹其中,是长沙城最具市井气的地方;旁边的连升街、三贵街、永清巷、九如里则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栖居之地。
整个街区至今保留着潮宗街天主教堂、刘权连升第、时务学堂故址、九如里公馆群、八路军驻湘办事处、毛泽东和何叔衡创办的文化书社、楠木厅、瞿鸿禨的瞿相府旧居、大韩民国金九旧居等历史文化遗迹。
潮宗街的路面依然还是300年前的那些麻石板,一经踏足,似乎能让人聆听到历史的回音,感受到这条老街的正道沧桑。
整个文化街区被高楼大厦所簇拥,快时代和慢时光在这里交替重现,各种文创小店、潮玩店、咖啡馆、酒吧、24小时书店、民宿、时尚公寓竞相开业,与修缮一新的历史文化遗迹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潮宗街街区给人的感觉是不失烟火色,且有文化味;令穿行而过的行人,在现实与历史中来回穿越,演绎出一幕幕今古传奇。
当你在潮宗街文化街区的小巷中不时地逡巡,与一张张青春年少的脸擦身而过时,恍惚间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
走累了,坐在楠木厅的木凳上,细细地品味其匾额上题写的对联“文章华国,清白传家”的意蕴,沉淀一下心情,心扉次第打开。
整个街区在霓虹灯的闪烁下,氤氲出异彩纷呈的古色,璀璨夺目;跌宕出新时代的“潮味”,像茶颜一样,醉人味蕾,更加悦色。
习近平主席关于乡镇的可持续发展,曾有“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经典理念;同样,在国家大发展大开放的今日,对于版图在快速扩张的大城市来说,“看得见古迹,望得着万家灯火,闻得到烟火味,留得住城市的灵魂”又何尝不是一个城市最良性的发展呢?
三
西长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五站。
这条街曾经是长沙靠近湘江边的水产一条街,最大的特色就是腥臭冲天,鱼虾跳跃,鸡犬之声相闻;“脏乱差”自然成了它最响亮的口碑。后来,为了修建万达广场,拆得只剩下半条街,苟延残喘,人见人嫌。
令人欣喜的是,2021年已对西长街片区进行了有机更新,所闻不再是腥臭,所见不再是脏乱差,而是醉人的芳香,修缮一新的铺面,整个街区,实现了质的蜕变。古风与现代元素融为一体,中西合璧、青砖黛瓦的房屋与高大气派的摩天大楼相看两不厌;濂溪里墙上的“冰墩墩”彩绘,憨态可菊,吸引成群结对的青年男女争相来打卡。行走其间,似有心旷神怡之感。
太平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六站。
太平街自古就是长沙的核心地带,是长沙古城保留原有街巷格局最完整的一条街,是老长沙的一个缩影。太平街历史文化步道不仅保留了贾谊故居等文物古迹,还保留有乾益升粮栈、利生盐号等历史悠久的老字号。
太平街曾经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商品批发集散地下河街相连,不仅街道狭窄,房屋破败,而且人流如潮,拥挤不堪。
2019年起,太平街片区已完成了提质改造,形成了集美食与文化为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青石板上,马头墙下,石狮子旁,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两厢店铺林立,各色美食应有尽有,诱惑着人们的味蕾。
“亲不负楚,疏不负梁,爱国忠君真气节;骚可为经,策可为史,经天行地大文章。”修葺一新的贾谊故居,延续着湖湘文脉,闹中取静,参观者络绎不绝;乾益升粮栈已被改造成非遗文化展览馆,五彩纷呈。
周边的小巷也被整修一新,各种文创小店吸引着不少游客驻足停留;各色美食店前,排起了长龙,游客翘首等待着齿颊留香的那一瞬。
坡子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七站。
这是一条有着1200多年历史的千年老街,处处彰显着湖湘文化的元素,最耀眼的是长沙小吃界最负盛名的火宫殿,不仅集合着长沙各种经典小吃,而且里面的戏台还会不时地表演湖南花鼓戏,成了游客必经打卡的首选地。
曾经的坡子街因紧临黄兴路步行街,人潮汹涌,车水马龙,交通拥堵,街面的麻石板经常被汽车压碎,东一个坑,西一个“地雷”,垃圾遍地皆是,令游客慕名而来,败兴而归。
2020年,坡子街美食街区经过提质改造后,不仅切除了影响交通的肠梗阻,优化了周边道路,人车得以合理分流,而且麻石板路经过改造后,整个街区给人的美感和体验感得以提升,不再浪得虚名。
白果园街区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八站。
黄兴路步行街是长沙最大的流量中心,也是人气最旺盛的商业步行街,每次来此逛完街,我都会从黄兴广场进入白果园街区,在这一闹中取静的地方憩息片刻。
白果园历史文化街区是民国时期长沙的“富人区”;有程潜任公馆、清末翰林民国著名书法家郑家溉公馆、民国南北大侠杜心武寓所、《湘江评论》印刷处旧址等历史遗迹。
“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苏家巷曾因居住过北宋文学家苏洵而得名,安静雅致,积淀了一城的文化底蕴。化龙池原名“玉带街”,为古长沙善化县的城市缩影,有化龙池、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故居等历史遗址。
岁月沧桑,曾几何时,这一片却成了长沙的老破小,成了冷藏货物、外卖等的集散地,环境之糟糕无以复加。
2019年,已对以白果园为中心的登隆街、苏家巷、东茅街、苏家巷、丰盈西里、化龙池等街巷进行了有机更新,打造成了长沙闹市区名副其实的“城市客厅”,喜迎八方来客。
漫步于这一带的街巷,行走在清幽的麻石板上,那些抬头可见的清代和民国风的古建筑、参天的古木,无不令人赏心悦目;穿梭在幽深而充满文艺风的各色小巷里,欣赏着各色文创小品或听一听化龙池小酒吧里传来的歌声和吉他声,似乎别有情趣。
因此,当你逛街逛累了,购物购烦了的时候,不妨拐走其中的一个悠长的小巷,沉浸其中,喝一杯奶茶或咖啡,遐思片刻,释放一下心情。
四
浏阳门、都正街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九站。
浏阳门建于五代十国,1999年,因修建芙蓉路,遗存的碑额也被拆除,浏阳门不复存在;2021年,浏阳门得以重修,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弧形建筑,巍峨气派,很有范儿;从中穿行而过,情感在历史与现实的二重世界中得以碰撞。
浏阳门是长浏古道的出入口,我一路前行,一路欣赏街边美景,来到了有“三湘第一官巷”之称的藩后街片区,进街所见的是古牌楼、清幽的麻石板路、孝廉文化彩绘,传统与现实融合一街,重现着长沙的历史轨迹。
走出藩后街,似乎闻到了一股从清代飘溢而来的火药味,我转身向南,前往都正街。这条街因是古都司衙署所在地而得名,其中的清香留巷是清政府镇压太平军时在湖南设立的最大军火制造厂的所在地。
都正街连同附近的高正街、县正街等及马楚巷、铁铺巷、清香留巷、千总巷等小巷,经过有机更新后,焕发出了生机与活力。整个街区铺着清一色的麻石板,瞬间让人重温历史的遗梦;青砖黛瓦、风火墙造型的古建筑,别有风韵;仿古马车,铜制雕塑,惟妙惟肖;走进每一条幽深的小巷,似乎别有洞天,文创小店、民宿、休闲小店等一应俱全,韵味十足。
天心阁、西文庙坪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第十站。
“橘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天心阁始建于明末,抗战期间因文夕大火烧毁,1983年得以重建,自古享有“潇湘古阁、秦汉名城”的美誉。天心阁不但是古城长沙的象征,而且见证了长沙的历史沧桑。经提质改造后,成了市民休闲娱乐的中心,成了“警钟长鸣,不忘国耻”的抗日纪念园,足以让人洞悉长沙人“敢为人先,心忧天下”的家国情怀。
一路向西,从曾经名噪一时的小吃集散地南门口,进入到长沙文脉传承之地——西文庙坪。这里曾是古代长沙最高学府——长沙府学宫的所在地。从宋至今,如今仅存一座“道冠古今”的牌坊屹立于此。这一片既是“老长沙”的中心区域,也是长沙文运滥觞之地,湖南乃至全国名校长郡中学就是其最好的传承者。
“城南旧事”是我要与长沙重续情缘的最后一站。
2017年,城南这一片开始实行有机更新,形成了以白沙井、书院路、长沙剧院街、妙高峰为核心的历史文化步道,正述说着长沙的“城南旧事”。
“长沙沙水水无沙,常德德山山有德。”白沙井文化公园以“长沙市第一泉”白沙井为中心建成,白沙井泉水清冽,生生不息,每天都有不少市民提着塑料桶前来打水,饮水思源。
“长与流芳,一片当年干净土;宛然浮玉,千秋此处妙高峰。”妙高峰旧时为长沙城南第一名胜,下面的书院路旁边有南宋张浚、张栻父子创办的城南书院,后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青年毛泽东曾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江边有朱张渡,其名是为纪念宋代朱熹、张栻两位理学大师,因他们前往岳麓书院开坛论道、“朱张会讲”时,时常从这一渡口乘船来往。
“凡事莫当前,看戏何如听戏好;为人须顾后,上台终有下台时。”青山祠是长沙剧院街所在地,这里是长沙有名的戏窝子,扎堆有长沙花鼓戏剧院、长沙映山红民间剧场、长沙湘剧院等多家戏曲单位,曾一度凋敝衰败,残垣断壁随处可见。
如今的街面和小巷却展现着各种具有戏剧元素的道具造型,脸谱彩绘等,洋溢出了浓郁的戏剧氛围,不少游客穿着汉服或戏服,描上栩栩如生的各式脸谱,身临其境,开展沉浸式表演,亮嗓一唱,来一段《刘海砍樵》;粉墨登场,演一出《补锅》,古老戏剧的春天回了!
如果说老街小巷承载了长沙3000年的历史与文化,那么长沙的历史文化步道则传承着它悠久的历史,延续着它灿烂而绵远的文脉,让这个城市拥有了不息的灵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