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学校的影响之变革中的教育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

            过去常常有孩子几乎完全在家中接受训练。

            比如匠人凭自己的手艺养育孩子,并教会他们自己从父辈那里继承而来的技能和在实践中体悟到的经验。

          然而,当今的文化对我们有更为复杂的要求,所以需要由学校来减轻父母的负担,继续开启他们未竟的教育。

          欧洲教育史上,起初只有王子和贵族们能够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教育最初是一种精英教育,平头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然而,工业革命的来临,要求工人们会阅读、会写作,还要会算数,由此出现了今天的我们所熟知的公立学校。

            但是这些学校是依照政府的需求而建立的,是为政府的统治而服务的,政府只希望百姓能安分守己。

          后来这种教育的弊端逐渐显现,自由思想之花盛开,劳动阶级越来越壮大,也有了更多诉求。

图片发自简书App

          现在占主流的教育理念认为:应该让儿童学会为自己思考,应该让他们接触了解文学、艺术和科学,并成长为有能力分享整个人类文化,并为之做出贡献的人。

          我们不希望仅仅培养孩子们的谋生手段,完成一些简单劳作。

          我们想要的是能为了共同利益一起并肩工作的伙伴。


          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最初的教育都是精英教育。试想一家人连吃饱穿暖都成问题,还有可能让孩子去接受教育吗?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教育开始由神坛走到平民中间。

          谈到中国的平民教育,有两点不能不提。

          一是隋朝时开始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打破了之前单一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使得众多平民大众有草根逆袭的可能,也使得全民读书、学习成为了一种热潮。

            尽管后来科举制度生发出这样那样的弊端,但它对历史发展、华夏文明贡献是不可埋没的。

          二是教育家陶行知。陶行知怀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1926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建“晓庄师范”,开创了我国平民教育的新局面。

            无论是“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悔付出,陶行知先生都是一位为劳苦大众的幸福、为国家民族的希望而终生操劳的伟大的教育家。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