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

距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有一个百余户人家的小山村,称为高西沟村。近年来,这个小山村名气越来越大。为啥?主要是他们那种改天换地,不断追求幸福生活的精气神感动了人们。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该村党支部就带领全体村民,多年如一日地治理小流域。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如今的陕北小江南,村民们也因发展特色种植逐步富裕起来。在这个小山村,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看到了他们在追求幸福路上的大气魄。今天,高西沟人可以自豪地说: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

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类似高西沟村这样用自己的双手种出幸福树,改变恶劣自然环境的事例还有不少。福建省的东山岛,历史上一直是不毛之地,除了黄沙,看不到树。海风一起,滚滚的黄沙遮天蔽日,岛上的百姓苦不堪言。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位河南籍的男人谷文昌从部队转业到东山岛,后来当了县委书记。谷文昌上任后,决心改变东山岛恶劣的自然环境,他要在岛上种树。经过多次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适合在岛上种植的树木。到了1972年,东山岛的林木覆盖率就达百分之八十多,实现了老书记“沙荒变良田,一熟变三熟”的梦想。

山西的右玉县,地处晋蒙两地交界,自古就是中原农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融汇地,也是黄沙肆虐,风吹人倒的魔幻之地。新中国成立后,右玉的县委书记和县长们,一茬接着一茬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久久为功的精神,带领全县人民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硬是把昔日的“塞北荒漠”变成了“塞上江南”,森林覆盖率由0.3%提高到56%。

河北承德的塞罕坝,从一棵树变成百万林,他们战天斗地的精神受到联合国的赞扬,被誉为“地球卫士”。塞罕坝的事迹早已妇孺皆知,不再赘述。还有石家庄平山县的南滚龙沟,也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老村书记李全寿的带领下,常年坚持整修梯田,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绿色满山,成为全国农业战线的一个典型。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真是举不胜举。近年来,陕西、山西等地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有人说是因为三峡大坝的蓄水导致水汽蒸发,也从而导致那些地区雨量增多,植被增加。其实,真正的原因就是西部各省长年坚持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保护生态的结果。如果沿黄的村子都能自豪地喊出“黄河里没有咱村的泥”!黄河就真正变清了。黄河清,圣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日子就到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第一丝朝霞的微光割破晨雾,映在千家万户的窗棍之上。通义村,这个安定祥和的山村,又开始了忙碌的一天...... 阳城...
    记录生活的点滴阅读 3,715评论 0 1
  • 每年的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是按照法律规定宣传保护林木,并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加以植树造林活动为内容的节日。植树...
    紫川流凌阅读 4,683评论 14 47
  • 东山岛南门湾,自古以来,享誉海内外。这里海湾辽阔、沙滩平缓、绿树成荫,极具南国滨海风光特色,一直深受众多游...
    程金铭阅读 8,060评论 1 8
  • 星期天有幸跟组织到福建东山进行政治学习,说真的,对这种学习已经是习以为常了,读书时代参加不少,并未留下深刻印象,...
    7fd0fdc1aefa阅读 1,735评论 0 0
  • 我是黑夜里大雨纷飞的人啊 1 “又到一年六月,有人笑有人哭,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有人惊喜有人失落,有的觉得收获满满有...
    陌忘宇阅读 12,732评论 28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