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我与购物车和解了

昨夜加班回家,习惯性点开购物软件,弹窗里的优惠券像被风吹落的彩纸,哗啦啦铺满屏幕。往年这时,我早该抱着手机,把收藏夹里的毛衣、面霜、甚至凑单的袜子一股脑塞进购物车,手指在计算器和商品页之间来回切换,连小数点后两位都要算得清清楚楚 —— 仿佛多犹豫一秒,那点优惠就会凭空消失。

记得去年双十一,为了凑满 300 减 50,我硬是在凌晨两点加购了两盒用不上的面膜,付款时还沾沾自喜,觉得自己 “薅到了羊毛”。可直到今年秋天整理梳妆台,那两盒面膜还安安静静躺在角落,包装都没拆开,保质期却快过了。那一刻突然觉得,所谓的 “优惠”,不过是商家给欲望套的壳。

今年的双十一,我变得格外 “懒”。打开购物车,看着去年收藏的连衣裙,想了想自己衣柜里相似款式的衣服,默默点了 “删除”;刷到网红推荐的新款煮蛋器,摸了摸抽屉里还在正常工作的旧款,又退出了页面。身边的朋友也一样,以前热闹的 “双十一拼单群” 里,现在只有偶尔几条 “这个洗衣液真的好用,谁要一起买” 的刚需消息,再没了往年 “这个口红颜色好看,要不要凑单” 的冲动。

我妈总说:“日子是过出来的,不是买出来的。” 以前觉得这话太实在,少了点 “精致”,如今却慢慢品出了味道。经济下行的压力,就业市场的不确定,让我们不得不把钱花在刀刃上 —— 老人糖尿病的药不能断,家里清洁日用品也快用完,下个月的房贷还得预留出来。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渐渐从 “想要” 变成了 “可不要”。

今年的双十一,没有熬夜付款的紧张,没有凑单满减的焦虑,反而多了份从容。晚上泡杯热茶,坐在沙发上翻几页书,比对着购物车算满减要踏实得多。原来与购物车和解,就是与自己的欲望和解;学会理性消费,才是成年人对生活最实在的负责。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