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俗信~年夜守岁

年夜守岁不熄灯

除夕,又称“除夜”、“岁除”,民间也叫它“年三十”,指的是一年里最后一天的晚上, 有时也指一年的最后 一天。

年夜就是特指除夕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晨这段时间。

古代除夕的节日习俗很多,“年夜守岁不熄灯”就是其中流行最普通、最长久的一个。在这天晚上,一家大小不睡觉,整夜不熄灯,熬夜一直到元旦的天明。

由于“长明”与“长命”谐音,不熄灯,点长明灯,也有希望孩子老人健康长寿的意思。

由于在早期的古代典籍中未见记载守岁的活动,所以有人推测,它是起源于一种民间的活动。南北朝的诗中,就有写守岁的了,唐代诗人的诗作中描绘守岁的更为普遍。

骆宾王的《西京守岁》就有“夜将寒色去,年共晓光新”的诗句,意思:是说除日布新,人们希望来年的日子更加美好。

但是,这一活动的出现,可能远比南北朝更早。

据宋代记载,守岁的活动是不分贫富贵贱的,到了年末这一天,一家人围着炉火,饮酒唱歌,说笑做游戏,合家欢乐,喜气洋洋。

宋代诗人陆游在《守岁》中曾经这样写道:“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喧哗。”看来,为了欢庆春节的来临,平日里黑天倒头就睡的孩子们也兴奋异常,愿意和大人们一起在夜里等待新年的到来。

唐代长安城里的富贵人家,在厅堂房间里点着明亮的蜡烛,男女老少团聚在一起,谈笑风生,互相敬送着美酒。“岁夜高堂列明烛,美酒杯声一曲”,就是描写这种情景的。

据说,守岁起初是为了驱除这时仍然缠在家里不走的“百鬼”,或是哄过一年醒一次的妖魔, 好让人们过个平安年、吉利年。

到了后来,再没有人把这项活动和驱鬼联系起来,守岁也就成了一种例行规矩了。

根据来代高承的说法,“除夕守岁, 饮屠苏酒,乃是惯例”。原来,屠苏酒不是种只为节日助兴的酒,而是一种药酒。

据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邀留传下的。孙思避年腊月精例要分送给东友邻居包药, 告诉大家以药泡酒, 除夕进饮,可以预防重疫的风俗了。

所以,宋人有诗日:经过历代相传,喝屠苏酒也就成为过年“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醉屠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