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元宵节

元宵节。下雨。一周最后一个工作日。读书群里的小朋友感慨,过完元宵,新年就真的过去了。

好友在群里直播汤圆制作的整个过程。看着非常诱人,现在自己能包汤圆的人很少了。大多去超市或者饮食店里买。这两天上海的几家老字号都排着长队。多半是上了年纪的叔叔阿姨,一买就是几盒,回家分给孩子和家人。

记得小时候,只有新年才有机会吃汤圆。过年去亲戚家拜访。一般端上来的点心就是汤圆和春卷。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是自己做汤圆,每家人的味道各不相同。即使是同样的馅料,吃到嘴里也不一样。朋友说奶奶家和外婆家的宁波汤圆虽然做法一样,但每次吃他还是觉得奶奶家的更香,更糯。开始不得其解,后来想明白了。因为每次他去,奶奶的汤圆都是现包的。所以比起外婆家包了一天放在那里,口感会更糯。

那时候,糯米粉都是自家磨的。包汤圆的黑洋酥也是自己家做的。最喜欢闻炒芝麻时的那股香味,文火轻轻地逼出芝麻的油,炒熟后细细捣碎,拌上绵白糖,用生板油捏好,慢慢和匀后,湿的细纱布盖在上面。等包的时候,把和匀馅子捏成一个个枣子大小球。水磨粉处理好,也做成一个个小团。我就等着爸爸妈妈把馅料包进去,负责把它们搓圆。有时候,馅料不够了,也会用做八宝饭剩下的豆沙代替。再不行就干脆来个实心圆子。如果吃到就是中了头彩,那一坨黏牙的糯米团子,实在不是我喜欢的。

还有一种特别的团子也是要元宵才吃得到。那天常会去逛庙会。最喜欢吃里边买的菜肉团子。一般是荠菜加上肉做的馅儿。真的软软糯糯,非常鲜美。当然还有鲜肉汤圆也是不错的选择。落座以后,点上一碗。有个尖尖头的是鲜肉,圆的就是黑洋酥。先咸后甜,吃完有说不出的满足。

小时候元宵节最喜欢去“轧闹猛”。城隍庙和大世界都会有灯会。小孩子们人手一个兔子灯。大家会比谁的大,谁的漂亮,爸爸妈妈手都很巧,每年我都会有新的兔子灯。各种颜色的,里面有一小节蜡烛。装上四个轱辘,拉着就能走。等到去参加灯会的时候,还可以看到漂亮的宫灯,巨型的红灯笼,还有看着稀奇的走马灯。灯上的装饰画多半有吉祥的寓意,或者是各种故事。最喜欢做的事情是猜灯谜。灯下的纸条上写着谜面,如果猜对了就可以把纸条摘下来,去兑奖处,答案正确可以换到礼品。记得自己得到过一个小皮球。那大概是陪了我很长时间的一个玩具。

已经好多年没有去灯会了,孩子小的时候过节还买个兔子灯什么的,不过已经是塑料的,里面一个小灯泡。满大街都是,没什么新鲜的。慢慢的元宵节最多就是大家吃顿饭,尝几个汤圆应应景。实在没有小时候,那种过节的味道。虽然这两年常常听到“仪式感”这个词。不过这些民俗对现在的孩子而言实在有些遥远。他们是数字时代成长的一群人。传统对他们来说繁文缛节太多,也没什么特别有趣的地方。也许以后,元宵节连汤圆都不吃了。

雨天没有办法赏月。元宵节就在平凡的日子里过了。不过想想家人可以吃顿团圆饭,生活平安顺利,衣食无忧。佳节有祝福,已经足够圆满。感恩!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文|铭悦 如今,网络信息发达,百公里外的事情。几分钟后,通过各种渠道。知道的清清楚楚,特别是在节日里。 微信朋友圈...
    铭悦阅读 544评论 0 3
  • 我生长在汕头的一个镇上。自从外出求学后,已经多年没能在家过元宵节,然而脑海中依旧保留着家乡热闹非凡的元宵节记忆片段...
    燕子的留声馆阅读 642评论 0 4
  • 幼时对于元宵节的印象恐怕只留两件,一是元宵当日必吃的小汤圆,小小的,圆圆的,没有五彩的;因贫瘠的文化和物质条件,没...
    丫丫笑语阅读 359评论 1 1
  • 在中国人的字典里,元宵节是比除夕更热闹、更亮眼的节日:春节收尾,新年伊始,定是要团簇街头、挤挤杂杂“闹”一场的。 ...
    企鹅吃喝指南阅读 1,564评论 1 4
  • 我认识一位妈妈,她是一朵奇葩。 初次见面是在家附近的小公园里,我正推着三个多月的二妞出来晒太阳。正是早晨八九点钟的...
    山顶风风风好大阅读 157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