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方言杂谈-笆斗子

笆斗子

以前,“笆斗子”是鲁西南地区大部分家庭必备的储存器具。它是由一种绵柳条去皮编成的圆底、半球状,带一根半圆形提梁(或称作把),类似斗笠的器具。明代《都公谭纂》卷上就有“兴甫闻之,携一笆斗,置钱数千以往。”的记载,看来,“笆斗子”属于老物件了。

2021年3月拍摄

我小时候,也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期,我在鲁西南农村,就是用“笆斗子”走亲戚。每到春节过后初二开始,就开始走亲戚,一般的亲戚都将十余个自家蒸的馒头、菜馍、团子(有白面团子、也有杂面的粘团子),装在笆斗子里,然后在装上两封馃子(重要的亲戚装四封或六封馃子。新女婿头一回到岳父家走亲戚,那得至少装满两笆斗子馃子才行),最后用红色或花色包袱蒙上,系好包袱;然后推出洋车子(自行车),把笆斗子放在车子后座上,用绳子扎结实,就可以走亲戚了。也有的时候,就把笆斗子绑在车后座的外侧一边,我骑车、姐姐坐在车后座上,我和姐姐一同走亲戚。在亲戚家吃过饭,一般亲戚留下一封馃子,馒头等象征性的留下几个,就算收礼了,然后再带着笆斗子回家。

2021年3月拍摄

还有一个印象深的是,那时候,用笆斗子到生产队领粮食、领红蕷等,一次领满笆斗子的粮食的次数不多。再一个就是一般人家,娶亲嫁女,娘家必配送一个红色的(将一个新笆斗子用红颜色染红,预示吉祥)笆斗子作嫁妆。笆斗子里,要置放陪嫁闺女的木梳、手绢、小镜子、鞋样、鸡蛋、红糖等零碎碎的物品,每一样都包含娘家对女儿婚后生活祝福的意义,上面用大红纸蒙上,红纸外围用红绳子扎紧。

2021年3月拍摄

从前,缺少物品的年代,过年过节的时候,大人们都把炸好的丸子、炸肉以及其他好吃的,装在笆斗子里,吊挂在房梁下面,一个是预防馋猫、老鼠偷吃,主要还是预防小孩子们提前偷吃,耽误了招待亲戚的酒席。如今,农村用笆斗子的不多了,改用新颖时尚的家庭用品了,我们只能在怀旧中去寻觅“笆斗子”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汉语字典》给“煠”字“yè”和“zhá”两个读音。“煠”读“yè”时,是“火光;烧。”的意思;“煠”读“zhá”...
    一两茶叶阅读 728评论 2 11
  • “尾”有两个读音,wěi和yǐ,在鲁西南地区方言口语中,读音yǐ的情况大于读wěi的情况。本文将“尾”读wěi时的...
    一两茶叶阅读 263评论 1 7
  • “招呼”是个多义词,普通话中的“打招呼”是一种礼貌行为,用文明语言、微笑表情或动作对亲朋好友等进行交流,会增进自己...
    一两茶叶阅读 538评论 2 7
  • 以前,在鲁西南农村,每到临近春节,有的人家将自己养的猪羊杀掉,卖肉或留一部分自己吃,尤其是刚娶儿媳妇的人家,一般都...
    一两茶叶阅读 436评论 3 11
  • 《汉语词典》给“剂子”的解释是“拼音jì zǐ,做馒头、饺子等面食时,从和好的大块面上分出来的小块儿。”的意思,该...
    一两茶叶阅读 2,246评论 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