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爱的本质——阅读李镇西《用生命润泽生命》心得二

      "你爱的是孩子,还是他的成绩?"李镇西老师的这一发问如当头棒喝,让我在十八年教学生涯的镜像前无处遁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直指教育者的灵魂深处——我们是否在以爱的名义,行功利之实?当李老师指出"如果仅仅是因为孩子成绩好才爱,那根本就不是爱,而是功利"时,我不禁汗颜:那些被我特别关注过的学生,有多少是因为他们本身,而非他们的表现和成绩?

      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教育观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的钥匙。将儿童视为"完整的世界",意味着接纳其全部存在——包括那些不符合成人期待的"过错"。这种接纳不是浪漫化的放任,而是基于发展规律的理性认知。儿童犯错的最细微动机往往与成人世界迥异,教育者的"英明能力"恰恰体现在理解这种差异,而非简单粗暴地用成人标准裁量儿童行为。李镇西老师强调的"不纵容的包容",正是对这种专业态度的精准把握——爱不是取消边界,而是在确立边界的同时保持情感的联结。

    回到最初的自我诘问:我能真正做到无条件爱所有学生吗?虽然一直在努力做到,但说实话,很难真正做到。

    破解这一困境,或许需要三重觉醒:首先是破除之勇,敢于承认自己爱的局限性与条件性;其次是共情之能,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言那样理解儿童行为的深层动机;最后是行动之智,在严格要求与情感支持间保持辩证平衡。李镇西老师提醒我们,教育之爱的真谛不在于感觉的炽热,而在于行动的坚定——即使面对最难教育的学生,依然不放弃专业努力的决心。

    教育作为"慢的艺术",其精妙之处恰在于对生命节奏的尊重。当我们放下即时评价的焦虑,才可能看见每个孩子独特的生长轨迹。教书十八年后重思爱的本质,我忽然明白:教师最崇高的专业成就,或许不是培养出多少高分学生,而是在多少孩子心中种下了"即使我不完美,也值得被爱"的信念。这种信念,才是他们面对未来最坚实的行囊。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