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名人传记,真的能从别人的视角过一生,多经历体验一回人生吗?(原问题)
看名人传记,真的能从别人的视角过一生,多经历体验一回人生吗?
粗看此问题,着实有些粗陋幼稚的成分,后来又一想,确实不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看名人传记的。读富兰克林,就体验富兰克林的一生,看彼得大帝,就能用彼得大帝的视角吗?真不尽然。
对于读书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书籍本身,看你读的是怎样的书?什么内容,什么文笔,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写的书。另一方面呢,更为重要的是,看读者是谁了。一个读者的成长环境、个性气质、价值取向、审美和思维、所受教育和接受能力,都能直接影响到读书的效果。
即使再激进聪颖的读者,都不会读什么体验什么,读关于谁的名人传记从而有了此名人的天赋秉性呢。(wm197049)
如果说,读名人传记的结果,无非能增加些知识阅历罢了。对于思想深邃、领悟能力强的人,或许才会有体验当时此名人生活的可能,但是更多结果是经过批判和辨析所导致的。
时代不同了,即使同一时代,人和人的处境、教养、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更别说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相互感染能力了,纵使传记作者一方描绘的是个名人——他只属于当时的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名人。
所以,你可以扪心自醒下,你长这么大,有哪本名人传记确实曾经影响过你,也就如题所说的:你从他的视角审视过人生,从他的经历体验过人生。
固然“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也可以问下看文字的你——曾经的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又有谁不曾读过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呢?
但是产生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又是如何?
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大多时候,读书的态度本身就孕育了读书的结果,做事的出发点就导致了事件的终了。
同样一个事件经历多年以后,再次提及时,有的人会泛泛而谈,有的人却会铭心刻骨,还有些人甚至会不起来。同样是《名人传记》,有人偏好军事家,有人又偏爱读历史类的,有人对科学家情有独钟。但是有的人,虽则一辈子没读什么书,反而能对某一本名人传记深藏心中,每每提及也能对其中情节和人物朗朗上口呢。
读书,最重要的还是看读书人本身,还有读书人的出发点了。没有没用的书籍,也没有不可借鉴的“名人”。知行不合一,是读书人的通病,那就只当休闲吧,总比不读书强,尽管大多人读《名人传记》只是抱着消遣的心理,落个茶余饭后充谈资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