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2025]《黄帝内经》十一

风证治疗篇

这里的风证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病症,后世称为外风,以区别于脑中风的内风。

风证是因劳倦,饮酒,房 事,沐浴后汗出,风邪乘隙而入。侵袭全身或某一具体部位而导致的病症。

《内经》认为,风邪有两个基本特征,即“风者善行而数变”和“风为百病之长”。

由于风邪的善行数变,人感受风邪后,症状变化多端。再加上受邪部位,受邪时令及病人体质的不同,虽同受风邪,症状却难以尽数。尽管如此,风邪还是不难辨别的,风证都有多汗,恶风的共同症状。

“风为百病之长”说明风邪为六淫外邪的先导,四季中的“寒暑燥湿”等都可有风所挟而侵体发病。

风邪伤人,可能引起寒热证,也可能引起热中,寒中,偏枯,以及其他风证等,不止一端。这些病的症状各不相同,病名也不一样,有时病邪甚至会侵入到五脏六腑。

风邪侵犯人体后常常留滞于皮肤中,使得腠理开合不利,在内则经脉不能通调,在外则卫气不能发泄。风邪的特点是游走迅速,变化多端,如果风邪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恶寒。如果风邪使腠理闭合,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就会引起饮食减少,身热就会使人肌肉消瘦,所以风邪侵体会使人振寒不能饮食,这就是风邪造成寒热症的情况。

痹症治疗篇

痹,是闭阻不通的意思。痹症就是由于风寒湿邪相邪挟侵入人体,经脉气血被病邪闭阻而凝涩不畅造成的病证。风寒湿邪不是等量的侵入人体,风邪偏盛的痹症称为行痹,症状是疼痛游走不定。寒邪偏盛的为痛痹,症状是痛有定处,疼痛剧烈。

湿邪偏盛的为着痹,症状是酸痛重着或肌肤不仁,部位固定。

按患病部位的不同,痹症可分为五体痹,五脏痹,六腑痹。

五体痹如果迁延不愈,反复感受外邪,就会向内深入到其他相合的五脏,变成五脏痹。如肝与筋合,筋痹不愈则内传与肝而变成肝痹。

病在五体浅表则容易去除。病位越深越难治,病入五脏则有性命之危。

痹症的针刺治疗原则是:对脏腑之痹,主要针刺其输穴,合穴。对各种痹症又都可采取循经取穴或临近取穴的方法。

痹症是怎样产生的呢?当风,寒,湿三种邪气相杂而侵入人体,就容易发生痹症。在相杂的这三种邪气中,风邪偏盛而产生痹症的,叫行痹。寒邪偏盛而产生痹症的,叫痛痹。湿邪偏盛而产生痹症的,叫着痹。

在冬天患病的,形成骨痹。在春天患病的,形成筋痹。在夏天患病的,形成脉痹。在长夏患病的,形成肌痹。在秋天患病的,形成皮痹。

五脏的精气贵的安静,安静则精神安宁内守,如果躁动,精气就容易损伤耗散。

饮食过量,肠胃就要受伤。

致痹之邪气引起呼吸喘促,说明痹症发生在肺。致痹之邪气引起忧伤思虑,说明痹症发生在心。致痹之邪气引起遗尿,说明痹证发生在肾。致痹之邪气引起疲弱衰乏,说明痹症发生在肝。致痹之邪气引起肌肉瘦削,说明痹证发生在脾。

总之,各种痹证长期不愈,病邪就会进一步深入。其中风邪偏盛的病邪,容易染病也容易痊愈。

痹邪侵入六腑,根本原因也在于病人饮食不节,起居无常。

痹证怎样用针刺方法来治疗呢?五脏都有输穴可取,六腑也各有合穴可取。循经脉所行的路线,各自都能找到发病的迹象。再根据痹邪的所在,取相应的输穴或合穴针刺,病就能痊愈了。

病在体表,因外邪而引起的病症属“阳”,称为“风”。病在体内,从而使气血不畅造成的病症属“阴”,称为“痹”。如果阴阳表里同时发病,则称之为“风痹”。

痿症治疗篇

痿,即身体某一部位痿废,软弱,是指肢体筋脉驰缓无力,严重时手不能持物,足不能任身,甚至关节如脱的症状,以下肢症状为多见。

关于痿症的形成,《内经》提出“五脏使人痿”的观点,是说五脏邪热可耗伤津液精血,致使筋脉肢体等失去濡养而软弱成痿。

五脏不调都会使人发生痿证。肺主管全身皮毛,新主管全身血脉,肝主管全身筋膜,脾主管全身肌肉,肾主管全身骨髓。因此,肺脏感受热邪,肺叶焦枯,就会造成皮毛虚弱,干枯不润,热邪滞留不去,就变生为痿躄。心脏有热就,会使下部经脉的气血上逆,气血上逆就会引起下部血脉空虚。血脉空虚就会变身为脉痿,关节如折断一般不能提举,足胫驰纵不能着地。肝脏有热,就会使胆汁外溢而口苦,筋膜失去濡养而干枯,从而使筋脉拘急挛缩,变身为筋痿。脾脏有热,则使胃中津液耗伤而口渴,肌肉失去濡养而麻木不仁,变生为肉痿。肾脏有热,就会使腰脊不能挺直过伸,热邪耗伤肾精,致使骨枯而髓减,变生为骨痿。

痿证是怎样引起的呢?肺是五脏之首,是心脏的华盖。人如果遇到失意的事情,或者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出现肺鸣症状,喘息有声,进而肺叶枯焦。肺叶枯焦则精气不能敷布周身,精气不能敷布则五脏得不到应有的濡养,于是就发生了痿躄。所以说五脏都是由于肺热而发生痿证。

痿证又怎样治疗呢?调补阳明经和各自发病经脉的荥穴,疏通其输穴,用以调节经脉的虚实和气血的逆顺。无论筋脉骨肉哪一种痿证,只要在其脏气当旺的时间治疗,病就会痊愈。

厥症治疗篇

厥,意为逆。《内经》所述厥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指某些疾病发展中出现的四肢厥冷现象。二是由于情志失调或饮食劳倦等内伤造成气血悖逆,痰浊闭阻,从而引起的狂乱昏厥现象。三是由于起居调摄不当,阴阳失衡,痰浊上并,出现突然昏厥并且半身不遂的症状,即后世所谓的“中风”。

阴阳,气血逆乱是造成厥症的重要原因。

厥症的治疗原则是“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