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虐成了一种习惯状态

发现自己有个习惯

习惯性地虐待自己的想法,却又享受其中的快乐。

比如我妈打电话过来的时候,心想怎么又打电话过来了,有时候会直接挂掉或者搁置在一旁不去理会,就看着手机屏幕的光慢慢熄灭,声音渐渐消失,一切恢复寂静。却又在满室寂静中期待那一抹声音的渲染。

又想起和家里闹矛盾的时候,总喜欢夺门而出,听见他们着急的声音,心里有些许的得意。跑出家门却又在小心翼翼地回头望,渴望看见他们跟过来的身影,等他们的身影追来时,又开始深深的厌恶,拼命的左躲右藏,终于甩开他们的时候,心底却装满了失望。

还有之前与朋友的吵架,常常面红耳赤,恨不得老死不相往来,费劲心思找对方的痛点,一戳一个准。待按甲寝兵之际,情绪慢慢恢复,懊恼说过的那些话,做出的幼稚行为,纵使在心中唾弃自己无数次,第二天碰见了还是一副我没错的模样,内心却期待朋友会和往常一般。

这样相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明明内心想要听见老妈的声音,却又要自己拒绝;明明渴望被找到,却又自己选择逃避;明明期待朋友的关怀,却又摆出一副冷漠的模样。在这样的过程里,既有心里的纠结和痛苦,同时又渴望期待的圆满幸福,这种怪异的情绪表达方式,分明就是一种自虐。

在书上看到一段话

“弗洛伊德描述过幼童的一种奇行,他发现他们有时会把自己藏起来,好让大人找不着,这时他们会感到格外的紧张,深怕大人会自此忘却他们,甚至趁机抛弃他们。可是在这个躲藏的过程里,他们却又享受着刺激的快感,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游戏。然后,他们或者被发现,或者干脆耐不住性子自己跑了出来,与父母相拥团圆。这就是有名的“去/来”(fort/da)游戏,后来成了精神分析史上著名的模式,引起无数的诠释和争论。

有学者认为这是自虐的基本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正如一人偏执地怀疑伴侣的不忠,把任何小事理解为对方变心的蛛丝马迹,甚或幻想出丰富的情节。表面上他很痛苦,实际上他很享受。当伴侣九牛二虎地证明了自己的忠诚之后,他那失而复得的满足才能达到最高程度。”

对于我来说,也许这个习惯永远也改不掉,就像小孩会一遍又一遍地玩着这种游戏,情侣会一遍又一遍的期待誓言与许诺。只有在一次次的努力成长 ,一次次的强大自立中,才能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满足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说到军旗,其实我有一些尴尬。 之所以说是童年玩具。 是因为它是我们那个时代小孩子的玩具。 然而不是我的玩具。 只是...
    三三不惑阅读 4,110评论 1 10
  • “四月春深,人间花事已满” 只是一看到花开,就又想到了花谢 一切都那么美好,一切又如此匆匆 现实是所有伤痛的刀锋 ...
    阿磊_6812阅读 1,391评论 0 0
  • 2269天 原来你这么害羞呀,一定要单人洗澡呀,我高中大学现在都是一进去一大帮子人,哈哈,,, 你不吃擀面皮,只吃...
    从此我叫金岳霖阅读 669评论 0 1
  • 卓麦阅读 482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