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历史认知

所谓历史,就是史实在修撰历史的史学家大脑里的场景再现!存在再加工的现象。历史尚且如此,生活平淡如水的下面隐藏着怎样的惊涛骇浪?以不变应万变,不变,还是要内在的变。


一、历史书写:在主观性与客观性之间探寻平衡

“历史是史学家大脑里的场景再现” 这一观点,敏锐地察觉到了历史书写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史学家在修撰历史时,必然会受到自身时代背景、价值观念、史料掌握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就像克罗齐所说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叙述确实会折射出书写者的思想印记。比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塑造的项羽形象,既展现了其 “力拔山兮气盖世” 的英雄气概,又流露出对其悲剧命运的惋惜,这其中就融入了司马迁个人的情感和历史评判。

然而,历史并非完全是主观想象的产物,它需要以客观史实为根基。考据学、考古发现以及多重史料的相互印证,构成了历史的 “硬性约束”。就拿殷墟甲骨文的出土来说,它为我们研究商代历史提供了实物证据,有力地印证了《史记・殷本纪》中部分内容的真实性,让我们能够更接近商代的历史原貌。所以,历史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相互交织的结果,是史学家运用专业方法,在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梳理、构建起来的 “有根的叙述”。

二、生活表象:平淡之下暗藏着多元的生命逻辑

当我们说 “生活平淡如水” 时,往往只是看到了生活表面的重复性,比如朝九晚五的工作、柴米油盐的日常。但如果我们深入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如同一片深邃的海洋,隐藏着未被言说的欲望、冲突与梦想。日本导演是枝裕和的电影《海街日记》,就生动地展现了看似平静的四姐妹生活中,蕴含着原生家庭的创伤、情感的纠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些 “惊涛骇浪” 虽然没有以激烈的形式表现出来,但却深刻地影响着她们的人生轨迹。

从哲学层面来看,现象学认为 “生活世界” 是前反思的、丰富的整体。那些看似平淡的日常行为,如一次偶然的相遇、一个瞬间的抉择,都可能成为改变人生的转折点。就像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微小的举动可能会在未来引发巨大的变化。所以,生活的本质并非单调乏味,而是充满了无数可能性,只是这些可能性常常以隐蔽的方式存在,需要我们用心去感知和发现。

三、变与不变:在动态平衡中坚守内在的核心

“以不变应万变” 是一种古老的生存智慧,但这里的 “不变” 并非指僵化的固守,而是指坚守内在的核心价值观和生命根基。就像竹子一样,竹干始终保持着正直的本性(不变),但竹叶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摇曳(变)。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技术的革新、社会观念的转变时刻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一味地追逐外在的变化,就可能会失去自我;但如果我们完全拒绝变化,就会被时代所抛弃。

“内在的变” 强调的是在坚守核心的基础上,保持思维的开放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比如,一个人坚守 “诚信” 的原则(不变),但在不同的职业领域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方式(变)。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就如同河流与河床的关系:河床(不变)界定了河流的走向,而河水(变)则通过不断的流动赋予河流生机与活力。

四、认知启示:在不确定的世界中构建认知的坐标系

历史书写的主观性和生活的复杂性,提醒我们要以一种批判性和开放性的思维看待世界。对于历史,我们既要警惕 “单一叙事” 的局限性,又要尊重基本的史实;对于生活,我们既要接纳平淡的日常,又要保持对生命中 “意外” 的觉察。在变与不变的交织中,我们可以通过构建稳定的认知框架(如哲学思考、价值观体系),来更好地应对世界的不确定性。

就像海德格尔所说 “向死而生”,当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世界的无常时,反而能够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在 “变” 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在 “不变” 中锚定存在的价值。这种认知不是一种简单的答案,而是一种持续的思考过程,它引导我们在历史的迷雾和生活的浪潮中,不断探索属于自己的真理。

总之,历史的 “再加工” 本质揭示了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创造性,生活的 “平淡” 表象下隐藏着生命的丰富性与偶然性,而变与不变的智慧则教会我们在流动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定力。这种思考不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一种对生命本身的深刻观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