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开始发朋友圈是在2003年3月9日,“家门口那棵桃树花正盛开,可惜今天搬家了。”女儿点了赞,并评论“真漂亮,好想哭”。
开始两个月陆陆续续发几条,每次发都是郑重其事,细细斟酌,战战兢兢,编辑好几句发出后,有一种羞涩感,像是做了一件亏心事似的,而后等点赞等评论,每个赞都会有莫名的喜感,朋友简单的评论都如获至宝,深情地回复。都是几张图片搭配二、三句废话,如“雨后天晴分外美丽”,“家乡美”“端午节了”。很少有人物出境,本人更是不敢出来冒泡。终有一回鼓起勇气发了张自个图片,朋友圈里似乎也平安无事,偶尔得到赞美心里美滋滋的,兴奋了许久。
从此,玩朋友圈进入新阶段,发的频率高了,言论多了。喜欢转发些鸡汤文,喝腻了,逐渐发自己爱看的美文。去了哪些地方,吃的啥,与谁谁一起,附上百把个字。常常每天发十个圈,朋友吐槽,“要找我很容易,翻翻朋友圈就知道了,”懂得赞美的朋友见面时说:“喜欢看你的朋友圈,正能量十足”,平日交往甚少,偶尔见面感觉像老朋友那样,“刚旅游回来了,真爽,每天都关注你”。当然也有不少谩骂声,一些老朋友开玩笑说“整天发圈圈烦人,再发把你删了”,也知道有些真烦我的、不够朋友的,拉黑或删了我,很正常。朋友圈是自由出入的场所,你情我愿,世上总有看不惯你的人,爱谁谁。
四年多,一千多个白天黑夜,没有例外,朋友圈已经轻车熟路,褪去了曾经的青涩,无所谓点赞与评论,玩圈的目的性发生根本转变。记录生活点滴,感恩人生细微,当是提前写回忆录。心情烦闷失落无人倾听时,在此自言自语几句,有明显缓解作用。
目前朋友圈提升到骑虎难下阶段,偶尔发少了,女儿着急找我:“老妈去哪了,没什么事吧”,老娘打电话“在南京也要发些图片看看,”老祝微信或电话查问“今天怎么没动静啊,干什么呢?”哈哈哈…,有被逼上梁山的感觉,说笑的,习惯成自然了。
近期朋友圈又上了一个台阶,偶遇舒明月写作培训营,稀里糊涂地报名参加,站成观望的姿势,共十节课,几百元钱,每周二周六晚上八点开课,有250名写作爱好者加入,其中高手云集,很多学员已出书过,长篇的、短篇的小说,有些队员在微信公众号上的老辣写手,有大学生、研究生、语文老师、医生…,年轻力壮的居多。老师布置的第一次作业,要求学员写出各自的资源库,就是你读过哪些书,印象最深的书,我看了学员们的作业,有读过上百本名著的,有都过四书五经的,有研究过心理学的,显然我的资源库最平乏,几乎是个位数。十节课十次作业,我听了八节课做了八次作业,每次开课前老师先点评作业,表扬其中几位学员,出乎意料之外,尽然有两次受到老师表扬,还得到老师颁发的奖状。
第二次作业
张爱玲“琉璃瓦”中的七个比喻句
1.她穿着乳白冰纹绉的单袍子,粘在身上,像牛奶的薄膜,肩上也染了一点胭脂晕。
2.他那件汗衫已经从头上扯了下来,可是依旧套在颈上,像草裙舞的花圈。
3.他站起身来,一只手抱着温暖的茶壶,一只手按在口面,悠悠地抚摸着,像农人抱着鸡似的。
4.霜浓月薄的银蓝的夜里,惟有一两家店铺点着强烈的电灯,晶亮的玻璃窗里品字式堆着一堆一堆黄肥皂,像童话里金砖砌成的堡垒。
5.烫鬈的头发,多天没有梳过,蟠结在头上,像破草席子似的。
6.一觉醒来,铮铮不在了,褥单上被她哭湿了一大块,冰凉的,像孩子溺脏了床。
仿写
1.他低头奋力攀登,估计快到了至高点,抬头仰望,发现有位穿着一身灰白色运动服的陌生人楚在阶梯中间,好像是根擎天大柱直冲云霄。
2.整理不出老师说的资源库,脑子中仅有几个破词破句子,抠了半天交不了作业。就像是穷苦人家翻箱倒柜找到的几块碎布头,拼凑成擦鼻抹泪的一块小方巾。
第十次作业
三朝回门,卑卑褪下了青狐大衣,里面穿着泥金缎短袖旗袍。人像金瓶里的一朵栀子花。淡白的鹅蛋脸,虽然是单眼皮,而且眼泡微微的有点肿,却是碧清的一双妙目。
曲曲比琤琤高半个头,体态丰艳,方圆脸盘儿,一双宝光璀璨的长方形的大眼睛,美之中带着点犷悍。
心心把头发往后一撩,露出她那尖尖的脸来。腮上也不知道是不是胭脂,一直红到鬓角里去。乌浓的笑眼,笑花溅到眼睛底下,凝成一个小酒涡。
学习张爱玲这种外貌写作风格,自己写上一段。
作业2:
写一个人物的动作片段。普通的日常的动作,具体的细微的动作,走路做事说话时的身体姿态。
仿写1
三姐妹三兄弟中,就他走样,打小村里邻坊都起疑心,按理父母祖上三代都是平淡无稽的脸,他却出落成西方人的版本,硬硬的鬃毛卷发,扫把般眉毛下嵌镶着凹陷的双目,眼珠微蓝,高直鼻梁尖尖稍下垂,张嘴露出一口整齐的白牙,满脸茂盛的胡须咋咋呼呼,像印度巴基斯坦风,瘦小身个与国际综合脸极不相称,一定是大西洋沿岸风刮的变异因子,恰巧根植于他母亲宫内。
仿写2
她说话时眼睛总是盯着地面,在场的人常区分不开与谁说话,声音细细冉冉,脸时不时发红,两手交叉拦住膝盖,脸部肌肉僵硬,偶尔一笑吓你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