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丹参考的是傅佩荣老师的《人能弘道-傅佩荣谈论语》,绿窗幽梦参考的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由弘丹整理。
小编会每天推送一则论语,与大家一起学习《论语》。欢迎大家关注,并一起学习《论语》。大家如果对每日的论语学习有任何感悟,可以留言讨论。
今天学习《论语》八佾篇第六则。
1、原文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2、傅佩荣原文
季氏将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阻止他吗?”冉有答道:“不能。”孔子说:“呜呼,难道你们认为泰山之神不像林放一样懂得礼吗?”
“旅”,陈列祭品而祭。当时的礼制规定,只有天子可以祭天地,诸侯可以祭祀其境内的山川。季氏是大夫,祭祀泰山石违礼的行为。冉有当时是季氏的家臣,孔子希望他阻止这件事。但是冉有个性软弱,不敢阻止季氏。
从孔子的“呜呼”,可以看出他的无奈。把泰山之神与林放相比,表示孔子的感叹与深责。林放还知道要问礼之本,那么泰山的神难道会糊涂吗?他难道不知执政的卿,是没有资格来祭祀的吗?依礼的规定,不够资格而去祭祀,就是亵渎神灵。孔子无力阻止这件事,只能感叹礼坏乐崩。
善是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实现这个适当关系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是内心的感受,其二是人与人对彼此的要求,其三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规范,这种规范是社会大众都能接受的,也就是礼。有“礼”的规范,社会才能稳定发展。
3、绿窗幽梦学习心得
季氏又有僭越之行,到泰山去祭祀,这是君王才能有的行为。冉有是季氏的家臣,孔子本希望自己的这个弟子可以劝谏季氏,但冉有却全然表示自己无能为力。孔子发出慨叹:“难道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我们都还记得林放,问孔子“礼之本”,受到孔子的赞扬。孔子在这里其实是对冉有很失望的,但是却还是没有明确地贬低他,只是以泰山之神发感慨,暗指其实不懂礼的是季氏、冉有而已!泰山矗立不言,登泰山祭祀与否、僭礼与否,全发乎人心!
4、弘丹学习心得
古代,依照礼的规定,不够资格而去祭祀,就是亵渎神灵。祭祀泰山只有天子才能去做这件事情。泰山自古以来都是天子常去的山,泰山是五岳之首,它的意义不仅仅是一座山而已,天子回去泰山“祈求国泰民安”,泰山也常常出现在诗人们的作品里,比如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直到今日,还是有一些民众会去泰山祈求平安。
泰山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到节假日,很多人会去爬泰山。泰山也闻名国外,一些外国游客会专门去爬泰山,一睹五岳之首的风采。
我们爬泰山的时候,也可以去看看历代君王留下来的墨宝。从泰山现存的历代君王的题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泰山在古代的象征意义,只有天子才有资格去祭祀泰山之神。
虽然这样的礼制对于现代人看来可能是匪夷所思的。古代,是讲究尊卑的,祭祀也是反映尊卑的。
傅佩荣老师说,固持阶级的区分是礼制的规定。所以,孔子会觉得这样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其实,礼也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礼发展的过渡期,旧的规范还没有消除,新的规范还没有建立的时候,应该会有一个不守规范,不合乎礼制的过程吧,这时候,那么先锋人士就会遭到固守规范或者礼制的保守人士的抨击,但其实,这可能是进步。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觉得是礼坏乐崩的行为,在现代就是习以为常的行为,规范终究是为了人服务,切不可成为“吃人”的礼教。
5、都市隐居人解读
季氏旅於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旅是一种祭祀的名称。按照古礼,只有天子可以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诸侯则只能祭祀自己境内的山川——当然,象泰山这样的名山大川,没有足够功业的天子去祭祀只会招灾。事实上热衷于祭祀泰山的皇帝都是内心极度膨胀,往往自身就要走下坡路了,或者想借助祭泰山来掩饰自己的无能。
回到话题本身。季氏事实上连祭山川的资格都没有——连诸侯都不是。在泰山用旅礼祭祀,不但僭越用了诸侯之礼还用了天子之礼。
所以孔子就问作为季氏家的家宰的冉求:“你不能挽回这件事吗?”冉求回答:“我不能。”孔子叹息道:“该死的,难道他们以为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在前一段,林放都知道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很少说鬼神,其实正是对鬼神的敬重,所以不愿意用鬼神来骗人骗财。一旦说到鬼神,必定认为神是守道知礼的,不可以用非礼的方式来谄媚鬼神。所以泰山如果真有神灵,那孔子相信神灵必不会不如林放明白礼的本质;如果泰山无神,祭之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