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结束,扁担女孩自信的笑容打动了无数网友。各种褒扬,各种夸赞,我觉得这都是值得的,掌声与赞美集于刘艳同学一点也不过。我也很赞同,更欣赏小刘同学的淡定与从容。
刘艳同学的身影上了网络,甚至热搜后,网友不淡定了,有人提出要资助等各种想法。这也能理解,毕竟大家的一番心意。但是,我觉得还是尊重刘同学的想法,不要让大伙的热心带给小刘同学负担,更不能让舆论绑架一个孩子。
其实,刘艳同学做到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从小父母、老师都会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那反观教育现状,父母做到了吗?孩子做到了吗?不尽其然。回想我们小时候上学,老师很少和家长打交道的。因为,学校生活是老师和孩子的事情。老师学生各自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常态。那为什么到刘艳同学这就成了新闻佳话,上了热搜。这个可以理解,毕竟现在的孩子都不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句真话,而不是说着玩的。
记得我们上学那会几乎没有闹钟,上学迟到早退的事家长根本不关心。迟到了罚站、罚打扫卫生等等,都是孩子承担。我们也很清楚什么事情做到什么程度,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所以同学们都很谨慎自己的行为,万一有同学将要违反纪律,就有热心同学提醒,小心老师“收拾你”。作业完不成,老师直接找学生,课文没背过等等,凡是老师安排的任务,学生做不完,就会得到老师单独接见的待遇,偶尔会有肌肤“亲密接触”,动情时“热泪盈眶”,更有甚者“涕不成声”。这感人的场面时有发生,此刻的震慑力会让全体同学瞬间安静,默默发誓,绝不落在老师手里。
我们小学是在村小上,初中到镇上中学,初一新生报名偶尔还有家长用自行车送行李什么的,以后就是孩子自己想办法,背的、抬的,有热心同学帮忙更好,大家都在忙,那就自己解决,天经地义,没什么大不了。放假前,收拾行李、铺盖卷,当然还得是自己。有家长顺路或专程接孩子,也是零零星星。
现在倒好,不管小学、幼儿园还是初高中,学还没放,家长排成长龙,可谓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由于家长的主动接送让孩子失去了勾肩搭背,分享见闻的机会,孩子不需要走路上下学,也不需要和同学一路八卦,当然,也巧妙的失去了和同学打交道的机会。家长一派正气,不说小孩子话,孩子没机会倾诉,就有孩子被憋坏了,甚至有孩子就抑郁了。上下学途中,看到的不是欢蹦乱跳的“小兔子”,个个都像负重前行的小“老黄牛”。以此来看,我们到底是助力成长,还是在揠苗助长呢?
允许孩子成为孩子。小孩子的世界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包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相信孩子会做的非常好,而遗憾的是我们成年人多数不相信孩子,我们不相信孩子会做到非常好,非要认为死盯着孩子就会变好。小时候还行,大一点,孩子没有空间感,就会压抑,感觉喘不过气来,甚至会和我们对抗。这时候,我们看不到孩子的委屈,不理解孩子的挣扎,反而以叛逆为理由,对孩子进行百般打压。从成人眼力给力孩子全世界最好的,而孩子却需要的是全世界。
刘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样“卷”的氛围中,孩子的行为以及挂在脸上的自信给我们上了一课。孩子被圈在车上不一定就快乐,没有父母接送的孩子,并不代表他不招人喜欢,反而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也是世人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当所有孩子都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当所有孩子都认为“我给你念书,你接送我是常态时”错误观念已经给孩子灌输,把孩子引偏了。因此,刘艳同学的显现,反思的应该是成年人。
别的不说,就高考而言,本来就是家长服务,孩子专心考试,各做各的事情,很正常的一件事。而就有个别家长标新立异,举一个向日葵美其名曰“一举夺魁”。穿一身另类的旗袍就以为真的“旗开得胜”等等的怪像。奇怪的是家长不觉得自己在出丑作怪,反而还乐此不疲、纷纷效仿,更让人想不通的还有个别油腻大叔的老师,也穿起旗袍还美其名曰,助力高考。老师的是非观念都值得怀疑了,能助力高考吗?这样的助力有效吗?
回归常态,允许孩子做孩子,不卷不争,以平常心对付常态。高考重要是事实,在这种体制下,大多数孩子会经历,就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阶段而已,没必要这么卷。与其在歪门邪道浪费经历,不如做好自己,给孩子正念,让孩子做好自己比什么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