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刷微信通讯录,看到一个久不联系的高中同学。点进朋友圈,非朋友关系只能查看十条朋友圈。
果然,被删好友了。
情理之中,毕竟平时很少联系。
又想起以前在百度能找到他的名字,一搜网页,再查公司,发现他名下公司不少。
最新动态,是2020年疫情那一年,用1000万注册的新公司。
顿时心里有点不是滋味。
难道这就是:你可以过得比我好,但不能好太多?
不行,我马上纠正自己的“小人之心”,开始找自己原因。
我们同属于出身农村、起点不高的人。上高中那会,大家最爱做的是找理由请假,或者偷偷翻墙出去上网。
可如今别人资产也许上亿了,为什么我同样努力了十年,结局却是失业,要从零开始?
01
现在回头看,我们毕业那几年,正处在互联网大潮萌芽时期。
2010年前后,阿里巴巴还处在到处拉会员做推广。
大夏天的,业务员满头大汗到我们公司对接业务,见到我们小老板毕恭毕敬地喊声“x 总”。
而我,刚从某2000人制造大厂(现已倒闭)的采购部实习完,跳槽到一个小贸易公司做国内外贸易。
脱离了工厂环境,用电脑办公,在有空调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办公,正式成为“白领”。
那时候我就知道,我同学好像做阿里巴巴。
好景不长,我的公司最后因为拖欠下游供应商货款突然关门,不仅拖欠了我们半年工资,连提成都没结。
这是我经历的第一家倒闭的公司 。
后来也换了几家公司。也做过一次次选择,当然,最后一家公司,也是以“关门”告终。
02
人生很奇怪。
每一次,看似做了当时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比如我:
曾经或主动、或被动地选过项目,团队,领导,老板;
曾经十分努力工作,未曾有一日懈怠;
但最终还是陷入到很被动的局面。
我们有错吗?不,努力固然没错;
我们没错吗?不,你只是在努力!
……
努力就能得到回报,曾经是我的信念。
我曾经跟下属员工宣导,“把努力当常态,坚持努力才能看到结果”,或者不要假装很忙,实则低效地努力。
不惭愧地说,我的团队是公司成绩最好的,也绝对是公司最努力的。
而作为管理者,我的努力,不输给他们任何一个人。
可拉长人生的时间轴,我渐渐发现: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努力和收益成正比”这样的价值观,正在被我们现在的时代颠覆。
就像我的这位同学,相同起跑线,智力、能力和努力程度都相当,为什么10后人生的局面天差地别?
03
我们父母那一辈,资源匮乏,人生的出口不多,就是一场场战斗。
可现在,一些好像“无所事事”的人,通过投资房产,就能获得比工资高很多的收入;
一些工作看起来很不靠谱的人,好像过得比我们好很多;
最成功的人,不见得就是最勤奋最努力的人;
而那些过得艰难的人,他们为生活所付出的努力,也未见得就比你我少。
在资源丰富的今天,带来巨大差异的,不是努力,而是一次次选择。
而这些选择背后的差异,是认知的差距。
有人实践长期主义,有人贪图短期利益;
有人看得见头部市场,知道高价值区、高优势区在哪,能持续地走出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能力;
有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最大的奢求是公司按月发工资和交社保;
04
那么,如何才能升级自己的认知?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见得多悟得多了,能迅速掌握趋势和规律,心智自然不同。
如今的时代,虽然不用行万里路,足不出户也能知晓天下事,阅读,思考,和高手保持链接,依然是升级认知最有效的方式。
如果身边实在没有高手,就保持阅读和思考的习惯。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位高人对话。
持续地阅读和思考,突然有一天一个新的想法、念头击中你,过去的一切变得清楚明了。
也许顿悟了曾经的困局,也许领悟了新的方法 —— 持续地积累、练习、和迭代,我们心智提升了,眼前才能见到更大更广的世界。
总结在最后:
1. 这个时代,努力并不一定会成功。
2. 选择大于努力,而认知决定了选择。
3. 升级认知的方法:阅读,思考,和高手保持链接。
4. 升级认知,建立好习惯,持续练习,聪明地努力,才能产生真正的个人价值。
右上角加关注~一起分享更多真实的故事和思考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