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书本里的人
陈艺琨
凡是好的作品,不论是电影或是小说,都会给人一种思考,一种抒心中之情的冲动。现今之际,快餐文化风靡,许多作品只为追求一时快感而失去了应有的深度,这是文学创作上的恶疾。不过优秀的作品仍然是有的,比如我最近看到的这本《浮生之梦》。
《浮生之梦》是叶洲先生所著的一本历史小说。他用一支妙笔,蘸上史实与想象调和出的墨水,书写出了明朝文学家、戏曲家汤显祖任遂昌知县之后的所遇、所见、所闻。作者结合汤显祖去钳剭、罢桁杨、减科条、建射堂、修书院等史实以及《牡丹亭》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作,以多条主线并行的方式,展现了明朝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压迫,封建思想对于人性的禁锢,以及不甘被重重教条压迫,大胆反抗的少男少女们那一颗颗追求真爱与自由的心。
这世上所有的人,无一例外都向往着美,追求着善良与正义、公平与自由;绝大多数人对权利又有着无限的向往,时常会做些有违善良与正义之事。人是矛盾的集合体,有恶有善,这也是人性的所在。
在《浮生之梦》中,作者细腻的文笔刻画了许许多多性格迥异的人物,最令我感到亲切与共鸣的,还是陈米与项庭祥这两个角色。
《西游记》如果没了可爱的猪八戒,未必会成为名著;《浮生之梦》没了滑头老儿陈米,必然会苦闷得多。陈米先生是个机灵可爱的小老头儿,古稀之年,依旧没个老者的样子,做起事来也不管什么教条戒律,喜欢显摆,总是提起汤显祖送他绢花请他喝酒的事;有点儿“抠门”,在送邻村人番薯种的时候,不愿意多给。但是在关键时候,他总是不惧危险与困难,挺身而出,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他是民间小人物的代表,在他身上,透着小人物的智慧与善良。像他这样的一类人,就活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他们的身影。陈米先生的出现使得这本书的感情基调更加丰满,阅读起来十分有亲切感,让书接上了“地气”。
然而能让人产生思考的,确是项庭祥。
鲁迅评价《三国演义》“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浮生之梦》中,与项庭祥形成对比的,自然是汤显祖。只是汤显祖这个人物被刻画得较完美,无论是修养还是智慧,都超越一般的人,有点近似神人了。而项庭祥却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与汤显祖一样的忧国忧民,也可以看到与世人一样对权利的向往。他一方面想对于死去的妻子忠心不二,一方面又难抵婢女的诱惑。他身上有着人性的优点,也有着缺点。如果说汤显祖代表着世间的善,昏暗无道的社会代表世间的恶,那项庭祥就是徘徊在善恶之间的人。他无视侄女舒媛与画师徐侣云的爱情,要将舒媛送入宫中当妃子,虽然其中有他为自己仕途考虑的因素,但这也是希望侄女能够享受荣华,这种做法无论放到古代或是现代,都不能说他做的不对;他家财万贯、富甲一方,又有善心,本可以帮助穷人改善生活,却对家仆与儿子疏于管教,令家仆与儿子成为祸害一方的恶霸,最终付出惨痛代价。他值得被理解,也应当被斥责。
从项庭祥与陈米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的影子。他们折射出了社会上两种人的生活方式。他们是活在书本里的人。从其他角色上看,可以看到作者对封建社会的控诉,对爱情的追求;从项庭祥和陈米的身上看,我看到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探索。因为他们的不完美,我们才能从他们身上联系到自身,才能把自己带入作品,使得书本不再局限于对社会的控诉,将思想感情扩散到了“人”这一主体上,这体现了作品的高度。
作品源于生活,也反应生活,在任何时代,都存在项庭祥与陈米这样的人。对于陈米,作者明显地透着一股赞赏与喜爱之情,而对于项庭祥,书里没有明确给出答复。项庭祥最终有得有失,作者将这个问题抛给了读者,让读者自己去思考与反思。
《浮生之梦》给人启迪,发人深思,在反复咀嚼之后仍有新的体会,我相信在多年之后,我一定还会再翻开看它,那时定是另一番感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