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阅读#☞创意金字塔

1.

在所有艺术之中,我们只是学徒,真正的大艺术是我们的人生。

创意的智慧包含人生经验和人生智慧,也包含创意技巧和创意经验。

人生智慧

为什么一个平凡的经验在创意人眼中蕴含着各种可能性?为什么不平凡的题材在另一个人手中却做出劣等的作品?这都是我们所定义的智慧问题。

比如梵高在画《星空》时,选择某一种深度的蓝色,不去选择另一种蓝,这就是技巧智慧的表现,但他为什么要做这幅画,这就是人生智慧主导的选择。

智慧能量

智慧是一种感知能力,让我们洞察人,事,物的真面目,以及之间的所有关系,有了智慧,我们能穿透洞察生命真相,也能洞察作品的真相。

智慧让我们能够看到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也需要看到万物的整体性,自然界一切的相互关联性,有了这种智慧,创意工作才可能有深度。

2.

创意三毒

当自己的经验,习性动机运作不佳时,可以视它们为创意三毒,死硬的阻挡着创意,而经过调整转化之后,便能成为创意的三种智慧,直接协助创意。

经验,一场无法停止的积累

人生就是一场无法停止的积累,从小所累积的一切都积留在体内,我们每天每秒持续积累,这就是这个世界的法则,无人例外。

走上一条泥泞的道路,鞋上积累了泥巴,股票涨停,我们积累了财富,跌停,我们损失惨重,积累了教训,我们就这么每天自动地积累,积累,积累。我们可曾问自己到底在积累什么?是身上的脂肪,是财产,还是智慧?我们对这一切的积累又持什么态度?是可以无动于衷,一视同仁地储存所有从感官进来的意向,或者将所有的愤怒,无奈,储存于心底。一个人只吃油腻的快餐食品,一连吃了二十年,然后变得肥胖,血脂过高,谁该为脂肪的积累负责,当我们不清楚,不自觉的时候,经验可以是不断伤害自己的毒。

习性

习惯是最可怕的灭音器。

习性是创意三毒中最强大的敌人,许多成功人士正因为生活中有强烈的习性,才会反复做出成功的判断与决定,成功的艺术家,创意人也是一样,但时间久了,这些强烈的习性也可能成为他们失败的理由,时代变了,他们还用同样的方式反应,潮流转了,或许他们就只会做出致命的错误判断。

个人的喜好就是习性的直接反映,了解自己的习性,要从分析自己的喜好着手,我们会发现,在这种分析下的人生会很恐怖,因为人在一生大部分时间中都是在习性设定的自动驾驶下无意识的活着,我们习惯性的自动远离自己不喜欢的东西,接近喜欢的东西。

动机

三毒之中最不容易注意,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动机,因为改造动机就能直接影响习性,习性又能够对经验的累积发挥即时而明显的作用。

动机是我们做任何事情的理由,人生中大大小小的行为背后都有动机,有的容易观察,更多的是隐藏的,甚至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要这么做,创业的动机对创意人最后作品的影响很大,创业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没有一样事情比当初创作动机影响力更大。

比如一位作家写了一本关于机器人的小说,未必表示她对机器人这个话题感兴趣,可能他的创作动机非常明显,只是不愿意承认而已,他认为关于机器人的小说是流行话题,小说会畅销,电影公司会买小说的版权,他会发财。

3.

如何看

从创意的地图上来看,治三毒的方法是重新学会“如何看”,以及这其中的所有技巧,有了新的眼睛,才能拥有新的创意视野,如何看成为培养创意的关键技巧。

一个人能不能积累智慧,主要是看他懂不懂如何看这个世界,如何看自己的动机,如何看自己的习性,如何看自己的生命经验,眼睛只是感官,到底看到什么看多看少,是心在决定。

同一个视角无法有两个人占据,我们永远都在不同的位置看世界,比如有1500位观众在看同一出戏,他们占据了1500个不同的视角。比着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他们各自从外面带进不同思维和心态,来到剧场,每个人看戏的出发点各有不同,看到的戏子然不同。

摄影大师斯泰肯曾说过,当你真正开始看见事物,才能真正开始感受事物。

我们每天面对世界,带着心中各种情绪和偏见,我们经常还没有看清楚事情,就已经先在上面染色,如何看决定我们看到什么?如何看决定所见之事的意义?如何看决定经验的质感?如何看决定能否看出事物之间的关系,然后用在创意上,我们现在看的是习性看的世界,创意需要的是一种新鲜的看法,一种超越习性的看法,每一天,每一时刻都用新鲜的眼睛看世界,才能和创意的生命源泉直接沟通。

创意空间

创意需要空间才能发生,就像原子核裂变需要一个空间才能产生。我们内心的空间有多大,又被多少杂物占据,据脑神经科学家的最新研究,人脑的容量难以计量,只知道现在我们使用的是极小的部分,而一般情况下占据内心最大空间的不是信息,而是概念,我们从小就养成接受各种概念的习惯,这些概念像海绵通过经验,不断印证原先的概念,不断膨胀,占据的空间。

去除标签

当我们看东西在还没认出是什么之前的瞬间,它就是它自己,非常单纯,但我们长久以来习惯在辨识事物的瞬间,立刻给她贴上标签。

贴标签,让我们活在安全熟悉的界限内,标签帮我们整理实践,定位一切,让一切变得熟悉,但标签也使得我们僵化,标签意味着事物永远不变,只有一种样貌。

能不能坐看日落,不立刻下结论说多美,不立刻掏出相机拍下来,能不能单纯,自由的看,不加以联想,不贴上标签。

去除标签这短短的时刻中,我们可以看到事物的原貌,事物的真相,超越标签,超越概念,我们解放事物,因为它再也不需要符合观念和标签加诸于他的期望。

裂隙创意

创意需要空间,这空间在佛教心理学称为第六识和第七识之间的联系,在这裂隙中,偶尔会露出这种内在空间。

佛法用八种意识来说明人心的运作方式,前面五识就是感官意识,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第六识就是一种单纯的觉察能力,第七识是接下来一霎那间所发生的事情,第八识是一个神秘而庞大的储藏室(比喻为西方心理学中的潜意识)。

放下自己,学会看,正是放下对自我的执着。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