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方山原来叫楞伽山,之所以后来叫上方山却是因为山上有始建于隋代的塔院和七级佛塔。隋朝的吴郡太守李显在楞伽山顶建塔七级。在建塔之时,山下已有楞伽寺,就是今天的治平寺,当时还叫楞伽寺。因为塔和塔院建于山巅,就被称为“上方寺”,自那之后楞伽山就因为寺名在民间被称为“上方山”。不过隋代的塔和寺庙在唐代会昌灭佛时期就没了,北宋和明代都有重建的记录,而佛教寺庙的影响力实际上在这个过程中降低了,到了明代中期山上的寺庙和塔是江南地区“五通神”信仰的祖庭之一。
苏州上方山因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间传说,被普遍认为是苏州阴气最重的区域之一。这种认知主要源于其作为古战场、墓地以及五通神信仰中心的复杂历史,但需注意这些说法多源自民间传闻,缺乏科学依据。
阴气来源的三大核心因素
历史战场与墓葬地。
上方山所在的石湖区域是春秋时期吴越争霸的重要战场,越国在此登陆并灭亡吴国,导致大量人员伤亡。此外,该区域长期作为墓地使用,进一步强化了民间对阴气的联想。
五通神信仰的特殊性。
隋代至明清时期,上方山因五通神信仰成为民间祭祀中心。五通神被清朝官方定性为邪教崇拜对象,其借阴债习俗(通过祭祀获取财运)强化了人们对阴气的心理暗示。
地理与建筑布局。
山上曾建有的佛塔和寺庙(如治平寺)多次毁于战火,后期重建时融入镇压阴气的风水设计,例如明代规划教育园区时考虑用学生阳气平衡阴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