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自我意象。自我意向的核心内容:我认为我是什么样的,我就是什么样的。而我们对自己的认知,来源于我们童年时互动的客体对象,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等重要他人的评价,以及我们的人生经历。心理学家发现:有什么样的自我期望,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你就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你就会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因此,要想结果变得更好,先让行为变得更好;要想行为变得更好,先让态度变得更好;要想态度变得更好,先让信念变得更好;要想信念变得更好,先让自己选择更好的自我期望。在自己的心目当中,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最终你就会是什么。所以说,一个人的自我意象,是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构建一个良好的自我意象呢?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首先,父母的肯定和鼓励,太重要了。其次,给孩子多创造一些机会,让孩子能体验到成就感,能建立起自信,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说,我们的自我意象,似乎都已经定型了。以至于很多行为,似乎都像是重复的轮回一样。有钱的人,似乎钱越来越多。没钱的人,似乎越过越穷。如何切断这个轮回呢?那就需要看到自己的需要,植入新的信念,改变根深蒂固的自我意象。
其实,人的行为往往都是由内在的信念决定的。积极的信念创造积极的人生,而消极的信念只能使日子过得越来越悲催。今天和朋友聊天,提到信念的强大动力。不得不承认,自己是缺乏积极的信念支撑的。我对于积极的信念,甚至是抗拒的。体会自己的抗拒,看到了一个卑微的小孩。那就是我的自我意象。也就是根源所在吧。
在成长的路上,尝试了很多方式。却一直逃脱不了逃避和压抑的模式。压抑是有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想要,却又不敢要,缺乏争取的勇气。而逃避,其实就是在逃避自己的需求。根本上是一回事。
说到需求,还是意愿的问题。那么对一件事情,分析它的利弊是什么。利大于弊,自然就有意愿去做了。因为自己的消极悲观模式,凡事盯着弊,自然意愿就小多了。
所以,要改变自我意象,从根本上重塑自我,是我需要面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