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贝多芬

今天是乐圣贝多芬逝世197周年的纪念日。路德维希·凡·贝多芬 (1770年12月16日或17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科隆选侯国的波恩,毕业于波恩大学,欧洲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海顿、莫扎特并称为“维也纳三杰”。

关于音乐他的认知是:“音乐超过了一切的智慧和哲学,是更高的天启。谁能参透我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脱离的所有苦难。”

他的这这句话,宛如一句预言,有无数人,在他的音乐中超脱了苦难,获得了终极的慰藉。

回顾这位旷世奇才的一生,会发现,贝多芬天才般的音乐创作,来自他人生经历的三个伟大源泉:

一是天赋与勤奋。

一个拥有天赋的人,又很勤奋,那就注定会成为传奇。贝多芬正是这样:他出身音乐世家,从小就接受了父亲的音乐启蒙,并表现了高超的天赋。在父亲的严苛训练下,他4岁时就会弹奏羽管键琴,8岁登台演出,13岁成为风琴师,并发表3首鸣奏曲。这种源于童年的天赋和勤奋,贯穿了他后来的整个一生,使其成为古典音乐的集大成者,浪漫主义音乐的滥觞,为世界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永不磨灭的贡献。在他57年的人生中,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1部清唱剧与3部康塔塔,另外还有大量室内乐、艺术歌曲、舞曲。这些作品都无不闪耀着天才的光芒。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后,赞美道:“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将他的《第九号交响曲》,定为“人类文化遗产”。

二是激情与意志力。

既拥有激情又拥有意志力的贝多芬,注定会创作出触动灵魂又价值恒久的作品。正如霍夫曼曾称赞他的音乐是“永不止息的渴望”。他的激情总会在不经意间来临,比如在一条土路上散步时,忽然间,就会乐思泉涌,而他立即就抓住这种激情,就地取材,用树枝当五线谱,用落叶当音符,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去创作,丝毫注意不到对面来了一只送葬队伍。而送葬队伍并没有打扰贝多芬,而是静静站在他身后,等他创作完成。就像萧伯纳曾说:“除了贝多芬,谁也管不住贝多芬;疯劲上来之后,他总是有意放纵自己,于是就信马由缰了。”正是这种疯狂的激情,让他创作出了真正触动灵魂的乐章。而这种激情,又是建立在强大的意志力之上的。在贝多芬逐渐丧失听力的22年中,他试过很多方法让自己获得听力,最狠的,是咬住一个木鼓槌,放在钢琴上,通过这样的传导方式,让声音传入耳内——他正是凭借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克服了听力问题,创下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曲》。他曾说:“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把生命活上千百次真是多美!我非生来过恬静的日子的!”

三是磨难与超越。

磨难再也没有比剥夺一个音乐家的听力更残忍了——不止如此,贝多芬整个一生,都在遭受常人难以遭受的磨难:他从小贫困,在维也纳求学时不得不考虑每一笔花销;他还患有支气管炎、肠胃病、肝病等多种疾病,常年忍受疾病的折磨;爱情之路也非常坎坷,终身未婚;5岁时患上的中耳炎为日后的失聪埋下了伏笔,而后来的失聪,还曾让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所说“我只怕,我配不上我所遭受的磨难”,贝多芬不仅配得上了,还将磨难升华成了伟大的作品。他说:“痛苦能够毁灭人,受苦的人也能把痛苦毁灭,创造需要苦难,苦难是上帝的礼物。”他还说:“我决心扫除一切障碍,我相信命运不会抛弃我,我恐怕需要充分估量自己的力量,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贝多芬在短短的57年人生中,留给了世界无尽的音乐。在人生的终点,他说:“我只希望自己能给这个世界一些美好的音乐,然后就像一个老顽童一样,在各位体面的先生面前了结尘世上的事。我想我得准备上去了。”罗曼·罗兰这样总结贝多芬的一生:“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最后,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两句诗:“当你站在他的灵柩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1823年53岁的贝多芬画像贝多芬的音乐创作,是一种接近神明而散播光芒的过程。他的作品,拓宽了人类情感的边界,重塑了人类的灵魂。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卓越的音乐价值,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和情感内涵。为感谢这位天才音乐家为人类灵魂所作出的伟大贡献,一颗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被命名为“贝多芬”。在汉字文化圈,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