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平:中国汉字传奇25丨张芝草书笔走龙蛇

第五篇  中国汉字传奇

25.  张芝草书笔走龙蛇

甲金篆隶草楷行,本章讲一讲汉字七体中草书的来龙去脉。人们通常以为,古代书法中是先有楷书。当楷书写得很潦草时,就变成了行书;行书再潦草就成了草书。但从历史上看,草书其实不是从楷书演变而来,而是早于楷书,是从隶书演变而来。

草隶《候粟君所责寇恩事》

东汉文宗字祖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隶书草率的写法称为隶草,又称草隶。汉代的行政公文并没有统一的格式规范,文员听讼时为了快速记下文字,常常把某些字的笔画进行连写,但没有摆脱隶书的笔画结构。草写的隶书渐渐演变为“草隶”,流行于后汉至西晋间,特点是存隶意,但少顿挫,多圆转连属。像这份《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就是汉代“速记员”记录当时的一件民事诉讼的文书,出土于居延汉代甲渠候官遗址。

西汉书法家、黄门令史游,AI绘图

直到西汉元帝时期,黄门令史游为学童编写了一篇《急就篇》。史游写的这本书,内容有姓氏人名、饮食、器物、服饰等章节,是中国古代教儿童,启蒙识字、增长知识、开阔眼界的书,被人们当做识字课本和常识课本使用,与秦代李斯编写的《仓颉篇》的作用类似。可惜史游写的《急就篇》早已失传,唯有三国时期皇象仿写的版本流传了下来。皇象,字休明,三国时期东吴著名书法家,官至青州刺史,史书称他擅长隶书、小篆及草书,后人评价他:“草书入神,八分入妙,小篆入能”。八分指的是隶书,而皇象所书的草书《急就篇》,去蚕头留燕尾,用笔果断,开中国草书之先河。由于这种草书得到了汉章帝刘炟(dá)的推崇,故名曰“章草”。

三国时期皇象的章草《急就篇》(局部)

到了东汉末年,书法家张芝脱去了“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世上谓之“一笔书”), 使草书得以从章草的窠臼中脱颖而出,中国书法从此进入了一个无拘无束的博大空间。

草圣张芝,AI增强绘图

张芝出身于官宦家庭,为大司农张奂之子。张奂专门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的地方,三面有树木,一面临河流,还特别制作了石桌、石凳和巨大的墨池供张芝练字。每次练习书法之后,张芝都将写完字的丝帛拿到河水中漂洗后再用。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池水因墨而黑,被人称之为“张芝墨池”。张芝后来拜书法家崔瑗为师,开始学习章草。崔瑗又将自己的老师杜度介绍给张芝。在杜度和崔瑗两代名师的指导下,张芝的章草很快写到了天花板级别。

张芝今草《二月八日帖》

终于,张芝的书法技艺厚积薄发,终于创造出“一笔书”,将章草带入了“今草”的世界。他的今草“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如行云流水,拔茅连茹,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张芝的草书给中国书法艺术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机,一时名噪天下,被书界尊为“草圣”。他的作品《冠军帖》被誉为“天下第一草书”。该帖以奇特的笔法、曲折多变的笔画、虚实相生的布局以及生动有力的线条,表达了作者高尚的情操和卓越的审美追求。

“草圣”张芝的“天下第一草书”《冠军帖》

时间到了有唐一代,又有一位和尚登上了草书的高台。和尚俗姓钱,僧名怀素,永州零陵人。怀素自幼聪明好学,十岁时“忽发出家之意”。在《自叙帖》里,他开门见山地写道:“怀素家长沙,幼而事佛,经禅文暇,颇喜笔翰。”他勤学苦练书法的精神十分惊人。因为买不起纸张,怀素只好在寺院的墙壁上、衣服上、器皿上练字。后来他又在寺院附近的荒地上种植一万多株的芭蕉树,摘下芭叶,铺在桌上,临帖挥毫。老芭蕉叶剥光了,他干脆带了笔墨站在芭蕉树前,对着鲜叶书写。写完一处,再写另一处,从未间断,这就是有名的怀素“芭蕉练字”。

“狂草”书法家怀素,AI协助绘图

生在盛唐时代的怀素极其幸运。唐乾元二年,正值弱冠之年,怀素慕名前往李白处求诗。两人性情相近,李白为他写下《草书歌行》。唐大历三年春,怀素“遂担笈杖锡,西游上国,谒见当代名公”。入京后拜会张旭的弟子邬彤。邬彤把张芝临池之妙、张旭的草书神鬼莫测,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一一讲解给怀素。返回故乡后,怀素绕道东都洛阳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并为怀素作《怀素上人草书歌序》。在诸多名师大家教诲下,怀素的草书一飞冲天,用笔圆劲有力,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被书界称为“狂草”,成为书法史上领一代风骚的草书家。他的成名作有《自叙帖》、《四十二章经》等。在《自叙帖》中,怀素概括了他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给予自己艺术有所教益的几位重要人物都留下了篇幅。

怀素《自叙帖》(局部)

唐代另一“狂草”书家张旭,其草书与怀素与齐名,人称“张颠素狂”或“颠张醉素”。“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杜甫笔下张旭的风采一直为世人所倾倒。

张旭像之古风,AI协助绘画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1,辽宁省博物馆藏

张旭,字伯高,吴郡(江苏苏州)人,官至金吾长史,人称“张长史”。张旭为人洒脱不羁,豁达大度,才华横溢,卓尔不群,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等人称为“饮中八仙”。张旭是一位极有个性的草书大家,相传他在河南邺县时,爱看“唐宫第一舞人”公孙大娘舞西河剑器,因而茅塞顿开,成就了落笔走龙蛇的绝世书法。杜甫也曾于玄宗开元五年观大娘舞剑器,书写了一首慷慨悲凉的《剑器行》。画圣吴道子也曾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看来书诗画同理也。

公孙大娘舞剑图,AI绘图

张旭以继承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传统为志,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其状惊世骇俗。因他常喝得大醉,呼叫狂走,然后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如醉如痴,如癫如狂,有“张颠”雅称。

张旭《草书古诗四首》2,辽宁省博物馆藏

唐代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对张旭的狂草赞之曰:“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终其身而名后世。”激情澎湃的张旭狂草,把满腔情感倾注在点画之间,笔走龙蛇,旁若无人,这在书法艺术史上绝无仅有的。《草书古诗四首》墨迹本,是张旭狂草代表作,极为珍贵,此作品为唐代文物,为张旭传世的狂草孤本,是今草向狂草演变的实物例证。

张旭以发作书图

在张旭的晚年时期,酩酊大醉之后,写给李白的《李青莲序》,堪称他最高水平的一幅草书。《李青莲序》全卷共有78行,合计498字,狂逸、烂漫的气象,令人震撼不已。此帖一出,怀素与张旭的草书水平孰高孰低,已然见分晓——从境界、笔法层面分析,张旭更胜怀素一筹。

张旭草书《李青莲序》(局部)

需要补充的是,时隔千余年后,我们的教员也是一位草书大家。他的草书与怀素的草书,尤其是《自叙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笔画都较细圆;字形都较大;在大草的布局上,都采用了行行逶迤,大开大合的写法。教员又不拘泥于“怀素”,大胆创新,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毛体”。 1974年1月5日,教员亲切接见了日本外相太平正芳,并将《怀素自叙帖真迹》影印本赠送给太平,足见他对怀素狂草的推崇。

教员手书《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