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分两个层次,第1层是观己,第2层是观书,说白了就是我能干啥?我该干啥?
读完书没收获。可能在这两个层面都没做好,但更重要的是没做好观己,也就是自我审视。
看书还要自我审视吗?当然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一直看,一直看,一直看。
跳进了书里却忘了自己,忘了我还有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就会迷失在书籍的文字中。
观己
观己其实只要做到两件事:第1是要明白自己的能力圈,想快速读书,就要在能力圈内看书。偶尔适度突破。
第2件事,是摩擦自己的大脑。是的,就是摩拳擦掌的摩擦。
我们先看第1件事:明白自己的能力圈,也就是知道自己“理解力的池子”
“理解力池子”的概念来源于《读懂一本书》,樊登老师在这本书里,给我们做了一个比喻,把我们理解一本书的能力比喻成一个池子,一个可以扩大的池子。
书籍内容完全在这个池子里,我们就很容易读懂,比如大人看小孩的绘本,书籍的内容如果碰到池子的边沿,就有点困难了,如果超过了池子,自然看这本书就会很累。
好在,我们可以从多个维度拓宽这个理解力的池子,包括:经济学、心理学、国学、逻辑学、人生体验。这些都是软科学,如果你不怕累,还可以加上一个硬科学,这就是数学和物理学。了解了数学的治学思路,对你的理解力很有帮助。
第2件事就是摩擦自己的大脑。
具体怎么做呢?樊登老师也用了一个比喻,叫反刍。
我们知道,牛的反刍就是把食物从胃里重新送进最终咀嚼,二次消化。
读书怎么反刍呢?就是读完一本书,不要急着写导图,写书评。过几天,让子弹飞一会儿,可以是5天,可以是7天。
这时候,你通过回忆,试着画出导图。当然,一开始肯定是画不出来的,这完全符合遗忘曲线的自然规律。你要努力的去回忆,实在回忆不出来,再去翻书,“哦,原来书里是这么说的啊。”拥有这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个过程就是知识的反刍,也叫大脑的摩擦,通过这种方式记忆的内容,很难忘记。
上面说的是观己的内容,接下来要聊聊观书了。就是一本书,怎么看,看那些?
观书
如果说前面是看书的心法,那么这个就是看书的技巧了。还记得《笑傲江湖》的令狐冲吗?他身受重伤,不能运气,得到风清扬的指点,学会了独孤九剑的剑法,也能成为高手。这就是掌握了技巧。
如果想要得到最好的效果,一定是心法和技巧并重。下面我们就看看看书的技巧吧。
首先要找到书魂。
要找到书魂,翻书前先要提出你的问题,这本书是说什么的?我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带着问题读书是最有效率的。
接着是了解写作背景。
无论是序言还是第一章,一本书一般都会介绍它的研究背景或者是,写作背景,这个背景对我们看书很有帮助,不要忽视。
当然也有特例,《掌控谈话》就不罗嗦,上来就带你进入一个生死谈判现场。其实从广义上看,谈判也是一个背景。
再来是慧眼识珠,找到最有价值的部分(MVP)most valubale part
最有价值的部分因书籍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书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工具类书籍,工具类书籍,它的含义是比较广的,有思想工具,有操作型的工具,也有理论型的工具,这类书籍最重要的,最有价值的是解决方案。
另外一类书籍是文学类书籍,这一类的书籍最有价值的部分是故事转折。
举个例子吧,比如说《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里面那7个习惯就是解决方案,这7个习惯也是这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又比如说《正面管教》这本书,它最有价值的部分就是正面管教的各类方法。
可我们是不是只要看这个解决方案,就相当于看了这本书呢?显然不是。因为所有解决方案都需要案例去支撑,所谓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过程,这三者是合一的,我们只有从这三点综合来看一本书,才能深刻理解,并记住这个解决方案。
比如,我们看《道德经》他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已经把天地万物的规律给我们讲清楚了。他后面还要后面的内容,都是为了论证他的这个总观点的,你说后面的内容重要吗?当然重要。否则我们只记住了这句,玄而又玄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对吧。
因此,工具类书籍,它的MVP就是解决方案,只是我们不能只看这个解决方案。
关于文学类书籍也是一样的,它最有价值部分一定是故事转折的地方。
比如说《硅谷钢铁侠》埃隆马斯克从小时候是一个受人欺负的小孩,到长大了怎么样成为一个很有成就的创业企业家,中间经历了他从10岁就开始的编程之路,12岁完成了人生第一款游戏,在高中,大学阶段怎样完成逆袭。这部分其实是最精彩的,也是最值得去学习的。
又比如,《乔布斯传》当中关于乔布斯一开始被苹果公司扫地出门,到后来再次入主苹果,力挽狂澜,开发出新的革命新的操作系统,这些转折之处是最精彩的。
而如果我们只看这些传记中的转折之处,而忽略他们日常的积累和努力,其实就只落了个心潮澎湃,真正想要学习到一些人生经验的话,也需要通篇了解这些人物传记。
因此关于文学作品,MVP就是它的转折部分,但我们也不能只盯着这个转折过程。
无论是工具类书籍还是文学类书籍,当我们看到它最有价值部分的时候就要眼睛发亮,头脑紧张起来告诉自己,最重要的时刻到了,我一定要仔细看。,
最后,画龙点睛,价值升华,把书魂变为人魂。
一本书写到最后,一个文章写到最后,一般都会有一个画龙点睛之笔,作者会把一开始提出的理论或者是在书中一步一步抽丝剖茧,得到的一个方法进行价值的升华,或者是呼吁,而这个价值升华的部分也是很重要的,他是把书魂变成人魂的重要环节。
看书,往小了说不就是为了改变自己吗?往大了说是去改变这个世界,如果看完了书,书还是书我还是我,那真的不看也罢了。
另外,一本书在看到最后阶段,我们自己的大脑中也会有一个总结性的收尾,比如说看《西游记》,看了大闹天宫,看到九九八十一难,最后我们才理解,原来其实《西游记》的主题是普度众生。
又比如看《有限与无限的游戏》,全书就是从社会生活的各种层面来论证有限和无限的,到最后我们自己反思,作者提出一个很深刻的结论:原来人生只有一场无限的游戏,那就是生命。
因此每本书到最后那一部分是需要我们引起关注的,这时也是我们头脑对整本书进行反思的重要时刻,一定要把握住这个阶段。
总结
现在你知道了阅读一本书有观己和观书两个部分,观己是有观照自己的内心,看看自己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看看我对一本书的把握程度,能否在5~7天之后奏效。
而观书是对于一本书的阅读方法,我们要从一本书的4个层面去理解,首先是这本书的主题集,其次是它的背景,接着是这本书的MVP,它分为解决方案和故事的转折,最后是一本书的升华。
通过观己和观书,就能牢牢的把握住这本书的价值。
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书的影响下,仿佛在火上一样,渐渐溶化。让我们用更好的读书,收获更聪明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