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手

李安《家庭三部曲》的第一部。
有时家庭中,或者往大里说,人际关系中的融合,恰恰是需要在爆发、争吵、险些失去的时候,才会发现某段关系的珍惜之处。
对一个人好,要用他需要的方式,否则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热脸贴冷屁股,自己心冷,又讨人嫌,正是儿女想撮合二位老人之错。
影片针对“香蕉人”ABC的下一代杰米,令人有些担心,又无可奈何。父亲在崩溃撞墙后摸着儿子贴到头上的ok绷,不无绝望地说道,“杰米比妈妈爷爷都会照顾爹地”。他作为男人扛起父亲、妻子、儿子之间的种种矛盾与争执,早已是心力交瘁。他多年在美国拼命读书找工作,如他所言,正是因为“在我的文化当中,一个人应该孝顺父母”,是为了把父亲接到美国,过几年好日子。传统观念,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的奋斗目标。
他与妻子争吵时吼道,“我们的房子在中国能住七八口人”,其实又何止?而在美国的妻子看来,老爷子是突然插足于夫妻生活中的异类,是与她争夺丈夫的情敌、占据她工作间的侵略者,这与小孩突然获得一个弟弟或妹妹时被夺走父母爱的感觉何其相似?当然她自己也有所知觉,这倒是我很赞许的。

但最后,在美国摸爬滚打十年的男人心里,妻儿最终胜过了老父;他必须做出抉择,而妻儿显然更需要他。

也许老父搬出去已是最好的选择。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儿女有儿女的未来。父母固然失落,但谁都无可奈何。这是心理上的断奶,情感脐带的割裂。中国式的父母大多习惯于养儿防老的古训,当他们垂垂老矣,往往越发变得像是孩子。他们害怕被儿女精神上抛弃的心理,与幼儿恐惧被父母抛弃的心理又有何异?老父留下一纸辞信拂袖而去,好像懂事的孩子吞泪含笑,使人泛起一种心酸难过来。

这一部当中含有的心理元素倒使我感触颇深。92年的片子,已经试着在分析中国人之心理。儿子剧中对父亲“推手”的解读,某种意义上点醒了剧中人:推手只是他对现实的一种逃避。
那么我们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