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差临门一脚了!”
这是东林县刑警陶维志的口头禅。
但是就这一脚,他们小队前后踢了六年都没有破门。
总共就三十八集的电视剧,直到第三十一集,富大龙主演的刑警陶维志才姗姗来迟,而且是灰头土脸的登场。
因为这起东山县的案子,已经有四年多,毫无头绪。
这是一起恶性残害三名幼女(十岁左右)的恶性案件,现场除了DNA,没有其他的任何有用的物证。(其实还有现场矿泉水瓶的线索,如果能及时倒查来源,用当地小卖部的监控极有可能锁定嫌疑人,可惜警方过于迷信DNA,竟然疏忽了这个重要环节!)
开始当然是东林县本地的DNA筛查,但四年过去了,毫无进展。看看三人在旅馆里失魂落魄,因为办案经费即将告罄,陶队甚至不得不自掏腰包。郁闷之极,来一首《致爱丽丝》吧,
随着省厅的强力介入,DNA筛查力度的加强,案情似乎有了转机。
陶维志小队的目光,开始从东林县转移到了余河市淑城县淑城顾氏,同时也了解到这个顾氏先祖顾万里是从槐县迁过来的。而且确认是怕吃官司逃过来的。有大清律例为佐证。
顾家先祖从槐县(扯辫子的官司)逃到淑城,就再没有回去。追根溯源起来,逃到淑城之前是住在槐县的顾家坡。不用说了,马不停蹄赶到槐县,这次会是临门一脚吗?
结果这个顾家坡可找辛苦了。翻山越岭,骑自行车赶路,扛着自行车走路。
就是没有这个顾家坡。槐县查找县志无果。
因为顾家坡的名字,貌似很随意,根据坡道起名,比如王家坡,李家坡,
虽然找到唯一的顾家坡。没有顾姓。
再查全县顾姓,一千四百多人。根本进行不下去。
似乎又回到了查淑城之前的那个令人窒息的节奏。
还是在小旅馆,离开槐县的前一天,陶队在房间里上网时,无意间了解一位顾姓网友的留言。他家在平城,是当年从槐县顾家坡迁到平城的。于是赶往平城,并且如愿拿到了顾家的家谱。
当秦总看到这个厚厚老古董时,满脸震惊。
痛定思痛。
秦总重新指明了办案方向,首先要确定:作案者是本地还是外地?秦总认为本地的理由:第一、作案环境比较隐蔽,从河边带到窑洞,非本地人不能如此熟悉。第二、当地产的烟卷(烟头,被陶质疑)。第三、枣刺堵门口,当地人下意识行为。
秦总的重申的办案宗旨,意味着两年十万公里的外调,一切的奔波辛苦,此刻化为乌有,小分队个个情绪郁闷。借酒浇愁。秦总连忙请客安慰小分队。看得出,这么多年的积压,让陶队彻底爆发了!“不就是说我们办案没有穷尽吗”(我们不服!)
秦总毕竟有主角光环。
果然再一次的筛查中,就在东林本地,笔对了一粒穆姓DNA。是西官村叔侄两人。
本来以为这次稳了,是真正的临门一脚了。
结果令人失望,穆世家族的可能人员都排除了。怎么办?
只能往家族上面查,穆春光。
小分队又来到了中昌省荷东市曲县。穆春光的外甥女家里。了解到穆春光原来不姓穆,姓纪。(姥姥改嫁后过继,改成穆了),外甥女老家在东林县城城关镇东井村,姥爷叫纪三坡。(纪三坡死了以后,媳妇改嫁,儿子过继给了舅舅,叫穆春光,原来是怎么回事啊!)
路上普桑都不堪多年重负,冒烟趴窝了。只好推行,然后步行。最后搭乘拉着苞米杆子三轮车了。
临门一脚了?(临门无影脚!)
到了东林县城城关镇东井村,村里人一问三不知,连八九十岁老人都说不知道,没有乱脚丝的这个纪!
再次失望,大口啃方便面。(即使此时此刻打个方便面广告,我也还OK。)
全县查找,增加纪,吉,季,拼音发JI的音的字。(全部排除),貌似又陷入死局!
但别忘了,陶队也有主角光环的!
经过小队的不懈努力,终于柳暗花明,在东井村出现转机了。
原来这个东井村,共四个坡,1957年,东井村分为了,东井上村和东井下村,上村叫东井村,东井下村慢慢被人淡忘了(其实就是以前的的顾家坡)。这个发现确实意外,因为此事联系到了前面提到了顾万里。
小队赶紧去东井下村,无意中找到了村志,而且在东井下村的道观,功德碑发现大量纪姓,乾陵二十四年,纪永江,纪永随。很多人纪姓,在碑上留名。同时小队还走访了一位东井下村百岁老人,认识纪三坡家,证实了纪姓的存在。
终于,在东井下村的王姓家中,DNA比中了四人,其中一人犯案,案件告破。
回顾这六年追踪,你不得不承认:高科技在怎么先进,有时也得靠人的那股子轴劲去推动,缺一不可。
陶队的印象,其实咋看上去,貌不惊人的长相和略带点口吃的语气,和玉树临风的秦总,刚好是鲜明对比。让你怀疑这个是不是从警察队伍里抓来的一名群众演员。傻傻的有点可爱,但他的自我评价是有点可悲。因为这六年的追踪,他干的几乎全是和办案不沾边的事儿。他觉得,一线刑警都是干脆、敏锐的,而我现在满脑子,都是DNA,还有那些碑刻、存志和家谱,甚至是那个马槽。这些关于人,关于历史的碎片,像一条线引领着我,同时也拴住了我。我不知道未来我该去哪儿。那就走吧,也许走着走着,就有答案了!
反正我已经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