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反诈中心的电话

昨天早上,刚刚放下早餐盘子,手机铃声接连响起。第一个自称教育机构的退费电话甫一开口,我便识破了这拙劣的骗局;第二个推销视频剪辑课程的来电,同样被我果断挂断。当第三个显示"广东反诈中心"的号码跃入眼帘时,我漫不经心地按下了接听键。

电话那端,人工智能女声的询问却让我瞬间清醒,问我是否在9点左右接到过156开头尾号3979的来电、是不是陌生人、通话内容是推销理财还是诈骗,又问为什么是诈骗,再问我是否有什么操作。每一个问题都精准命中方才的通话细节,仿佛有一双无形的眼睛正注视着我的通讯记录。

挂断电话后,震惊之余不禁陷入沉思:是我的号码被列入重点保护名单,还是那个诈骗电话早已在监控之中?抑或是现代通讯技术已将通话内容置于实时监管之下?这种既安心又忐忑的矛盾感受,正是数字化时代公民隐私与公共安全博弈的真实写照。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电信诈骗如同变异病毒般不断进化。而我们的反诈系统也展现出惊人的学习能力——从最初的被动预警到如今的主动干预,从人工劝阻到AI智能识别,公安机关正以科技之盾抵御科技之矛的进攻。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本质上是算法与人性弱点的持久较量。

细想来,再精密的防护网也抵不过内心的清醒自持。那些得逞的诈骗案件,往往始于受害者内心贪念的裂缝。当我们学会对陌生来电保持警惕,对意外之财保持距离,不心存贪念,不心存侥幸,便是筑起了最坚固的反诈防火墙。科技或许能为我们织就防护网,但真正的安全密钥,始终掌握在自己手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