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我们一般的做法就是,理解诗题、介绍诗人、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再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最后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可朱老师的课似乎没有这样环环相套的固定模式,但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细细品来需要落实的点全都落实了,实在是令人惊叹!那他究竟是怎么做到无痕却有痕的呢,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老师的课例《墨梅》的教学。
一、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介绍诗人
朱老师介绍的时候,抓住王冕的身份“画家、诗人、篆刻家”为切入口进行了诠释。对于“篆刻家”一词,主要是让学生猜意思,然后联系生活;对于“画家”一词,则是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王冕的故事。这样的方式不仅深深地吸引了学生,还让他们对作者的身份有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片段如下:
师:王冕是元朝人,他的身份是当时著名的画家、诗人,是著名的篆刻家。篆刻知道吗?谁来解释一下?
生1:篆刻就是把字刻到一些石头上面,当年皇帝用的玉玺也是篆刻的。
师:说得简单一点呢,我们就可以说是刻图章。不要小看刻图章啊,刻图章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瑰宝,也是一种艺术品,特别是刻得好的话。等同学们长大以后,你们也会有自己的一枚图章。如果你平时喜欢画中国画,写书法,可能你现在就已经有好几枚石头的刻章了。王冕是当时的画家、诗人、篆刻家,去浙江诸暨人,小的时候家里非常的贫穷,给家里放牛,或者替别人家里放牛,靠这个来维生。他的父亲就是种地的。有一次,他放着牛,走过了一间学堂,一下子就被朗朗的读书声吸引住了,走进学堂去看别人读书。看着看着把放牛这件事情忘记了,等他回过神来,牛不见了。为此,他的父亲把他重重地打了一顿。后来,他的妈妈说了,这个小孩子竟然喜欢读书,就让他读书吧,算了,别让他总放牛了。可是家里太穷了,连盏灯都没有,怎么办呢?于是他就跑到古庙里面,借着庙里的长明灯用功读书。最后,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篆刻家。和王冕有关的故事还是很多的,可能有的同学在读课外书的时候就遇见过。
二、用示范模仿的方式让学生读好古诗
因为王冕是画家也是诗人,这首诗也有画,所以朱老师由画入诗,既衔接了上文对作者的介绍,又激发起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朱老师先让学生齐读;接下来自己示范朗读,让学生对比不同之处,老师讲解朗读的注意点;而后再次示范朗读,让学生模仿着自己的样子朗读;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朗读整首诗,老师帮学生打节奏。
在这个朗读古诗的环节中,模仿就是最好的学习,老师怎样读,学生就学着怎样读。在学生不会读或者读得不好的时候,老师及时指导、示范,学生的朗读就越来越好。
三、从学生的问题出发理解古诗的意思
朱老师聚焦几个关键的问题,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的意思。
1.在这首诗中,你们有哪些地方读不懂吗?
2.从这首诗里面,你能读出什么?读出这是一枝怎样的梅花呢?
3.你们读出来的是梅花,老师读出来的是人。谁呢?就是王冕。同学们,你们猜猜,老师读出来的是一个怎样的王冕?看看我的心事能不能被你们猜中,你猜猜看。
这几个问题层层深入,看似和学生一问一答,却将字词的理解、诗句的理解、对古诗蕴含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融为了一体,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明白了这首诗。
四、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结尾
最后朱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古诗,并总结道:“王冕是一个勤奋的画家,院子里有一个小小的池塘是给他洗砚台的,那个水可能已经被他洗黑了。池塘旁边种着一株梅花,仿佛也吸了墨汁,花瓣上留下了淡淡的墨痕。这样细致入微的自然景观,逃不过画家的眼睛,于是一幅墨梅图就出现了,留传后世。”
开头以王冕“好学不倦”的故事导入,末尾又以王冕“勤奋”的故事结束,既前后呼应,又巧妙回应了学生“淡墨痕”的问题,还让王冕勤奋好学的形象深入孩子们的内心,对孩子们又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妙哉妙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