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朗读兴趣为什么没了?

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有位语文教师借班上公开课。在讲一篇有11个自然段的课文时,他的教学设计是找10个学生读前10个自然段,他亲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上课的时候,他就表明了自己的想法,问有哪位同学愿意读?问了两遍,终于有一个同学举手,他就让这个举手的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当再问有谁愿意读的时候,基本没有举手的同学,他就开始一个一个地指定某些同学。

有一位C同学之前发言很积极,大家都推荐他读,老师把他安排到后面的自然段。就这样,老师挑选出了10名同学读前10个自然段。这10名同学都站着等着读自己的段落。这个期间,老师还让坐着的学生给站着读的学生挑错。

第一个学生读完后,老师表扬了他,第二个往后基本就没有表扬。这个期间老师认真地看着书,C同学站着的过程中,似乎觉得很尴尬,把桌子上的一个东西藏在桌子下面,然后拿起阅读资料,以掩盖自己的尴尬。

学生读完,老师让大家坐下后,放量一段音乐,在音乐声中,老师富有感染力地读完最后一段,然后泛泛地表扬大家读得都很好。

事后,当专家问他为什么这么安排的时候,他说:“因为最后一段是出彩的地方,有一个语言的升华和递进,老师能读出味道,对学生理解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他认为朗读是他的优势,这能够展现他的水平和能力。

看到这个案例,我在想那个班级里的学生会不会有这样的想法:以后的语文课,我可不想朗读了。因为读课文,不仅需要忍受一直站着的尴尬,还要感受来自所有师生纠错时丢面子的尴尬。

另外,学生读的时候,没有音乐,为什么老师读的时候就配上音乐了?这不是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么?那些朗读的学生会不会有“给老师做陪衬”的感觉。

C同学起初非常活跃,但安排他对后面的自然段的时候,他的神态表明了他明显没有之前的兴趣了,有的只是无聊和一种无所事事的尴尬。不知道坐着听的学生的心态是怎样的。

这样的安排总归是欠妥当的。一堂课下来,仅仅是这样读就占用了很长时间,大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任务,只是充当“看客”或“听众”,这样的效率是会高吗?

语文课中,即使是简单的朗读,也可以有自读、齐读、单个学生朗读等多种方式,否则,学生哪里还有朗读兴趣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