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舞台方寸间,铸牢民族之魂

——观237班艺术节展演有感

      今年的校园艺术节帷幕落下,掌声渐息,但237班那句“走,我们一起回家”的深情呼唤,与《我的中国心》的雄浑旋律,依然在校园的夜空久久回荡,更重重地叩击在每一位观者的心扉。今天,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场艺术的盛宴,更是一堂由237班师生倾情呈现、全员沉浸的思政大课。它以其创新的形态与磅礴的力量,为我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注解。

        237班的这个节目,成功地将思政教育从课本与课堂,延伸至舞台与心灵。其最可贵之处,在于实现了 “三重融合”:

        一是历史逻辑与情感共鸣的融合。 节目伊始,数学老师以理科教师特有的严谨,清晰阐述了《马关条约》与台湾光复的历史经纬。这不是一段孤立的史实陈述,而是为整个节目奠定了无可辩驳的法理与史实基石。当冰冷的历史条约与炽热的家国情怀在舞台上对接,学生们理解的,是“我们从何而来”的根脉,感悟的,是“我们为何必然统一”的真理。理性认知与感性认同,在此刻交织成了最坚定的信念。

        二是学科壁垒与育人合力的融合。 在李莎老师、王艳霞老师及郜应新老师237班教学团队的协同下,我们看到了语文老师的文学创构、英语老师的跨文化视角、数学老师的逻辑奠基与班主任的统筹引领——这不再是一次单一的文艺任务,而是一次发生在237班的、成功的“课程思政”全校示范。它有力地证明,思政教育绝非某一学科的“责任田”,而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同心圆”。当各科教师都能在各自的领域找到育德的切入点,便能汇聚成滋养学生精神成长的浩荡江河。

      三是个体角色与集体认同的融合。 237班的同学们通过扮演不同地域、不同立场的角色,进行了一场思想的交锋与情感的对话。这并非简单的“是非”表演,而是一次深刻的“移情”体验。当“台独分子”的言论在剧情中被同伴们理性驳斥,当全国各地的“同胞”伸出温暖的手,它所构建的,是一种超越地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想象。最终,全班摆出那颗巨大的“心”形,齐声呐喊“今生无悔入华夏”,是237班这个集体从个体角色升华至家国认同的最美瞬间,也是爱国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燃表达。

        作为教导主任,我从237班的成功实践中,看到了我校思政教育创新的巨大潜力与可行路径。思政课不能只在教室里“讲道理”,更应该在活动中“塑情怀”、在体验中“铸信仰”。237班告诉我们,一堂成功的思政课,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思考、设身处地地去感受、满腔热忱地去信仰。

        因此,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深入总结并推广237班这种“学科融合、艺术赋能”的思政教育新模式。鼓励更多教师和班级像237班一样,勇于打破学科界限,将价值引领融入知识传授;敢于创新活动形式,让宏大的国家叙事以可感、可知的方式融入学生心灵。

        今夜,一颗名为“家国”的种子,已借由237班带来的艺术春风,播撒在全校师生的心田。而我们教育者的责任,就是持续耕耘这片精神的沃土,静待那一棵棵“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茁壮成长,屹立于世界东方。这舞台方寸之间,铸牢的,正是我们民族赓续不绝的魂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吾日三省吾身: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你站得有多高,而在于跌倒多少次后,依然选择站立。 教育生活寻“美”: 1.区局周三...
    难得清明阅读 15评论 0 1
  • 名将廉颇为何最终客死异乡? 公元前243年秋,一个残阳如血的傍晚,老将廉颇弥留之际,令人扶起自己,极目远眺北方故乡...
    许云辉62阅读 24评论 0 0
  • 能碳管理信息化:企业节能降碳的“第一引擎”,解锁绿色转型密码 一、双碳战略下,能碳管理信息化为何是企业必选项? 随...
    seatone世通阅读 19评论 0 0
  • 陶瓷雕铣机检测后精准施策:从数据到精度的闭环管理方案 完成陶瓷雕铣机的精度检测只是质量管理的第一步,真正决定设备加...
    鑫腾辉数控_付阅读 10评论 0 0
  • 能碳管理信息化:驱动企业节能降碳的“第一引擎” 一、能碳管理信息化:企业绿色转型的必然趋势 在“双碳”战略背景下,...
    世通seatone阅读 1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