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临终勿扰
父母生命的最后时刻,儿女不论多忙,都要守在身边。命里有几个子女,就看在咽气的那一刻身边有几个子女。孝子贤孙没有任何理由不陪伴父母走过生命的最后一程。如果不能见上最后一面,或者父母死去你才回来奔丧,你会遗憾终身。
作为父母,就要离开人世,他是多么希望再看儿女一眼呀!
我母亲去世时,已经不能讲话。这个时候我二儿子才从外地赶回来,母亲头脑清醒,但一个字也讲不出来,已经讲不出话了,她用尽全力,一下子逮住了孙孙的手。孙孙奶奶奶奶地叫着,但母亲不能应答。如果早回一步就好了,早回一步,奶奶和孙孙肯走有许多话要说。
出门在外,一别多年,临死不能说句话,我的母亲,不知道有多难过。
天下父母都是这样,都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看儿孙一眼,再给儿孙说说话。
02,穿寿衣
父母就要断气,儿女一个劲地叫喊,接二连三地叫喊,希望唤回父母的生命,殊不知,生命就要逝去,叫不回来的。这个问题,鲁迅先生在《我的父亲》一文中,有深入研究,不能让“父亲皱起了眉头。”
王金庄有个规矩——穿衣裳,就是在父母未断气之前要穿好送死衣,长袍大褂,是阴间穿的那种衣服。
有人说,断气之后,胳膊腿僵硬,就不好穿了,你可曾想到,父母仅有的一点点气力,经不住这一抖擞了,这一抖擞,宣告了父母的死刑。所以,一定要等到父母彻底断气后再穿。穿衣抖擞,比大声喊叫更使老人痛苦。
穿衣裳是大事。老人闭了眼,阴阳两分隔,亲儿亲女浑身瘫软,无力再给父母穿上寿衣,邻居亲友,帮忙穿上。如果死在夜间,通知亲戚本家,前来帮忙。穿好寿衣后,再用麻皮把双手捆住。
03,停到板上
穿好寿衣,躺在床上,孝子要赶快到舅舅家通知禀报。有舅舅的批准,才可以“停到板上”。
什么叫停到板上?
“停到板上”,就是摘下一扇门,用两个杌子支起,支到堂屋正中,然后再把父母的尸体抬到板上,做这一系列工作不能发慌,再大的悲痛都要忍下,停到板上了,儿子忍不住悲痛,嚎啕痛哭,闺女也忍不住嚎啕大哭,但闺女还得振作起来,还要沿街扶墙,哭回家去煮麻糖,邻居街坊听见哭着回来了,便知道老人去世,纷纷前来帮忙,把麻糖煮好。
什么是麻糖呢?
先把面和好,无矾无减无盐,擀成薄片,切成一尺长三寸宽,两片合在一起,中间切一刀,折叠过来,一头塞进切开的缝里,从下面掏出来,放进油锅煮熟,叫干麻糖,不同于饭店里卖的油条,油条叫油麻糖。
04,见科老给孝
在王金庄的丧葬文化里,闺女,侄女,孙女,外甥,近亲远亲都要给死者煮麻糖,由于亲疏远近不同,麻糖大小和数量都不相同,名称也不同,外甥和各路亲戚煮麻糖前来吊唁,叫“挑科老”,亲闺女煮12个大麻糖,满满一篮,是荊条编的大篮子,挑科老的麻糖小一些,共六个。
亲族关系很复杂,比如外甥,就分叫舅舅的外甥和叫大姨小姨的外甥。我问主丧,这么复杂的亲属,怎么处理呢?主丧说,也没有那么难,见科老给孝就行了,现在生活条件提高了,白布不够了再去买,如果在过去,丧葬费是个死数,要根据家庭条件,限制部分亲属挑科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