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思录读书笔记143

5.11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义理,就人道而言,源于天理,是人性之本然。客气,侵扰人性之外在因素,表现为血气之私。相胜,即相克,表示对立关系。

明道先生说,义理和客气通常是相互对立的,就看哪一方更占上风,由此可区分君子和小人的不同。义理的成分逐渐扩充,客气自然就消散而减少,客气去除殆尽,就是大贤了。


5.12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七)或谓:人莫不知和柔宽缓,然临事则反至于暴厉。曰:“只是志不胜气,气反动其心也。”

志,心志,对义理的追求之心。气,即客气、气血。

有人说,人人都懂得待人处事应该和柔宽缓,但是遇到事情的时候却往往会暴厉。明道先生说:“这是因为心志未能战胜客气,客气反过来扰动心性。”

5.13

(《河南程氏遗书·入闽语录明道先生曰人不能祛思虑,只是吝,吝故无浩然之气。

吝,惜也,恨也,就是放不下。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吝,就是馁的一种表现。

明道先生说,人不能摆脱思虑纷纷,只是因为放不下,因为放不下,可见其浩然之气未养成。

5.14

(《河南程氏遗书·端伯传师说》)治怒为难,治惧亦难。克己可以治怒,明理可以治惧。

怒和惧,都是气血盈虚的外在表现,气过盛则怒,气虚怯则惧。克己,抑制过盛的血气,使之气平,故能治怒。明万物之理,则志定而气充,非理之物不能使人惧。

明道先生说,要解决易怒的问题很难,要解决恐惧的问题也很难。克己可以解决易怒的毛病,明理可以解决恐惧的问题。

5.15

(《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粝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孟子·告子篇》: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动心,起戒惕、敬畏之心。忍性,持守本性。

孟子在《离娄篇》中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

《小雅·鹤鸣》最后一句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邵雍先生这样解释:玉属于温润之物,如果将两块玉石放在一起相互磨擦,一定打磨不出美玉来,必须得用粗糙的物件来磨砺,才可以去除杂质,展现出玉质之美。就像君子和小人相处,君子总是被小人侵害欺凌,这时候,君子就会不断退让而反省修身,起戒惕之心,始终持守善性,有不足之处就努力提高改善,没有过错的,则加以自勉,如此便能理日明而德日进,所谓道理出来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曾国藩在研习内圣之法时,提出了慎独、主敬、求仁、思诚这四种最具效验的方面,并说明由此能达到心泰、身强、人悦、神钦...
    读书笔记汇阅读 366评论 0 1
  • 4.16 (《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明道先生曰)今学者敬而不自得,又不安者,只是心生,亦是太以...
    乐德乐阅读 617评论 1 65
  • 治学之细工夫(18-27) 2.18 (《河南程氏遗书·元丰己未吕与叔东见二先生语》《谢显道记忆平日语》)孟子才高...
    乐德乐阅读 552评论 1 54
  • 2.48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四《亥九月过汝所闻》明道先生曰)弘而不毅,则难立;毅而不弘,则无以居之。(《西铭》...
    乐德乐阅读 610评论 0 56
  • 2.32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明道先生曰)曾点、漆雕开已见大意,故圣人与之。 《论语·先进篇》:(曾皙)曰:“暮...
    乐德乐阅读 568评论 1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