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每天一篇文章的第53篇。
昨天有说到柔性供应链的一个现实要求就是:备料不备货。那么,今天详细谈谈这个怎么建设。
我自己曾经建过一条柔性供应链。类目是户外鞋。就以户外鞋这个品类为例来谈,也是因为鞋子属于非标品,所以供应链的柔性要求也是很高的。当然,相比一些设计要求高的品类,比如女装,女鞋,户外鞋的供应链对供应链的灵活性又要低一点,不过,我花了三年才做到稍稍满意。
想户外运动鞋这种品类,男性用户为主,理性需求会偏高,用户对功能,工艺,物性要求会高许多,对款式来说如果硬要排个一二来,那么款式排在第二位。当然,互联网时代,用户也在变,款式需求的重要性是越来越高。
用户需求变化多样,也就意味着每一季都要有变化,以前那种一个款式畅销几年的情况是越来越少。传统品牌一般就是两个季,而我们做四个季。按昨天的描述,销售周期变短了,如果是普通供应链体系,要提前半年做设计,就是说提前半年要来猜测半年后用户需要什么,做出第一批货来,而备货量呢,有个公式表达:
假设一个季90天,补货平均周期30天,规划流量后想卖1万双。那么理想模型就是:10000/90/30,大约3400双,这是在销售曲线是一条直线的情况下的备货。但往往销售曲线是一条抛物线(详见PLC文章),所以必须要调整,头一个30天的备货还可以少一点,但是你第二次补货一定是集中在少数几个款上去,而不跑完前30天你也不知道是哪几个款,如果是传统供应链的话,要么就是新款都做60天的货,要么就是根据经验去赌几个款,大多数人都是选的后一种方式,因为所以款式都加大备货,那么库存也许就压死企业的现金流。但如果是第二种,万一赌错了也麻烦,好货缺货,赌的货变库存。你也不可能次次赌中,有那么几次错,也会压死现金流,特别是款式变化大的类目,你可以看到,绝大多数零售企业都这么死的。所谓女装行业无大牌这是根本原因。大不起来,错几次就死掉了。当然,也有例外,比如ZARA,那不在供应链讨论范围内,它是模式都颠覆,以后慢慢说。
如果上面谈的其他都不变,你只是变成备料不备货呢,如果按上面讲的模型,库存最少少一半,也能同样的效果,只是你需要快速的生产,快速的生产当然就不能是大线,昨天我有分析大线的特征,它无法快速。我们今天不谈大线小线,继续上面的模型。
如果,我们的新品都是一种材料,相同配件,一样的大底呢?你可以多款式复用一个材料,一种配件,一个大底呢?那你只需要解决材料准备问题就行了,库存又会大大减少,只要这么减少的量大于你建设小线的成本,那就值得干!资金利用率高了,周转效率也高了,结果也是一样的。
所以,今天导出第二个柔性供应链特征:设计规划。你必须规划你的产品,尽可能规划统一的材料,工艺等。什么情况下才可以这样呢?毕竟用户才不管你后面的故事,也许用户就喜欢五花八门的材料。答案是:占领用具认知!你建设一个品牌,品牌是一致性的表达,风格,设计,工艺都一致,那么你后面的故事才有可能高效率去完成。
互联网时代,有一句话,品牌是供应链的源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