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读书摘要及感悟

早上,我在《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一书中读到了一篇文章《相处》,被作者王海鸰和成年后的儿子和谐关系所感动。

王海鸰,作家、编剧,代表作《牵手》《中国式离婚》卸下家长的威严,成了儿子的忘年交,她逐渐喜欢上自己的从容平和,在平等坦诚的方式下,她和儿子惊喜地发现,两人共同推开了一扇发现世界的大门,她很感恩,以这样的自己,遇见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儿子。

给儿子的这封信中,作者谈到了三个方面。

首先他谈到了关于恋爱及性的话题。

儿子19岁之前同女生交往的经历,在她看来,只不过是少男少女抱团取暖式的感情游戏。19岁时,儿子认真地谈起了恋爱,因为恋爱儿子变得细心,也学会了关心妈妈:降温了,出门要加衣服……今天工作顺利吗?昨天没睡好,别干活了休息一天……

为女友更是付出了自己所有的耐心:表白女友被拒绝,坚持,最终成功;接送女友放学回家,冬天为女友买回暖手炉,备好棉坐垫,保温杯里灌上热水……

作者感叹道:爱情是台超大功率马达,19岁的爱情更是至高无上,奋不顾身飞蛾扑火。

我从19岁的男生身上,看到了它的细腻,他对别人的关怀,他担起一个男友呵护女友的职责,稳妥妥的一枚暖男。

儿子想辍学打工,为女友挣学费时,作者认为儿子很蠢,但是她嘴上没有表达出来。

她这样写道:”深知19岁的你和55岁的我,即使共处一个屋檐下,也是生活在两个世界里,爱情问题上尤是。我的心得经验表达稍有不当,在你变成干涉,我不能让你有被干涉的感觉,我尊重你,在你还是婴儿时就把你当做独立于我的个体来看待。”

”很少强迫你做什么?有些我认为应该做,但你有可能不愿做的事,我会想方设法引导诱导,让你感到不适我的决定,而是你的选择,你选择的,你才会负责。但随着你年龄见长,能力坚强,这种引导诱导的难度越来越大,所谓青春期叛逆,大约就指这个,孩子叛逆根在家长,在家长没能跟上孩子的成长。”

我从作者的这段话中,读出了一个母亲面对儿子成长时的小心翼翼,小心翼翼,我以前认为是家长是妥协,是缺乏权威,是执行力不够。

原来,作者是充分尊重一个生命的自由,即使想让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也必定要想方设法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交流。

而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一直处于被安排,被服从的地位。随着孩子自主意识的增强,孩子变得不那么听话,我教育孩子时变得歇斯底里,母子双方都感到非常痛苦。内心时常有很重的挫败感:我付出了这么多,为啥孩子却不领情?随即情绪大爆发,把内心的怒火又洒泼在爱人身上。

作者说,做家长是一门学问,一直以来,我这个家长面临的最大困惑就是,怎么才能避免把道理讲成正确的废话。

这句话道出了我作为家长教育能力和教育方式的不足,六岁的儿子在两年前对我的说教已经表现出极大的反感,我一边说着,他一边不耐烦地,甚至痛苦的捂着耳朵:“别罗嗦了,烦死了!”他的这种行为令我大动肝火,最后是更加歇斯底里的训斥,甚至是暴打一顿,我以成人的强势换来他表面上的服从,双方都苦不堪言。

怎么才能避免把道理讲成正确的废话?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具体的做法,看来每个家长都是在摸索中前行,因为面临的每个孩子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孩子,它的心理和行为、情绪也是瞬息万变。

所以我读了这么多家教方面的书籍,读的时候豁然开朗,但具体到实践中还是茫然无措。这一刻我才意识到,我不可能从书本中寻求到一个万能的教育公式,别人也不可能给我一个万能的教育公式。

我只能从他人的叙述中领悟出基本的原则:尊重孩子,加强自我成长,赶上孩子成长的步伐。


作者和恋爱中的儿子探讨了关于性的话题,我们一般家长都避免和孩子谈论这方面的问题,但事实上,这类问题确实存在。所以我们对待它的正确的态度,就是要正视它。

这是一个极其难为情的问题,但作者还是认真地聆听了儿子对什么时候发生性行为的看法。恋爱半年多的儿子,对性行为的心理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刚开始的自己想做,女友不肯,他尊重了女友的处女情结;到后来女友愿意,但他有忍着没做;到最后,儿子确立了一种健康的爱情观念,像钱钟书杨绛那样……因为自己要马上出国,所以想以距离来考验爱情的纯洁和忠贞。

在作者儿子的这一思想经历中,我看到一个男孩子在爱情面前的理智和成长。他知道怎样去对待恋人,也进一步明白了自己想拥有什么样的爱情。在这个极易冲动的年龄,男孩保持了自己的理智和冷静,他的爱情观也得到了升华。我想,这个孩子他的一生不会偏离爱的方向。

这篇文章中又写了母子相处的第二个方面,儿子在美国留学即将毕业,作者放弃了涨工资的机会,递交了提前退休报告。就只是因为想去儿子生活学习的地方,亲眼看一看,因为不想错过儿子成长中这重要的一步。

在美国,儿子等待成绩的那一个多月,母亲只把对成绩的担心藏在心底,并小心避开与之有关的一切话题。

儿子陪着母亲旅游,母亲服从儿子的一切安排:“我亦步亦趋的跟你走,如同你小时候亦步亦趋的跟着我……我行驶在深夜的陌生国度,我不焦虑,不担忧,不害怕,相反,心出奇的宁静踏实”

等到得知儿子成绩不错时,“我的心一下子轻松,轻如羽毛飘啊飘…晕晕乎乎…”

母子这一段貌似轻松,实则焦虑的旅行中,母亲对儿子的信任,对儿子的依靠,对儿子的示弱,让孩子变得更加勇敢,勇敢掩盖着,暂时代替着对成绩的焦虑,把这份焦虑化为当下对母亲的关心,儿子细心体贴地照顾着妈妈“娘,你快看!娘,你喜不喜欢?娘,好不好看?”

而儿子之所以这样,只为了“图个让你高兴。”

儿子这时已经成长到相当强大,他用活在当下,好好陪伴妈妈,暂时代替、减弱、化解内心的焦虑。

最后,又谈到儿子回国后的工作问题,虽然有诸多不顺,但儿子的善于自省,让妈妈喜欢之极:“退职后,你不断对那半年的职场生活进行反思,最终结论,你犯了职场新人常见的错误无知无畏,对那位你曾与之势不两立的年轻主管,甚至生出了感激。”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最后再对你多说一句,早睡早起,坚持游泳,少在外面吃饭。别嫌我废话,你已经大了,已过了把道理当废话的年龄。而我呢,老了,也没了继续给你当家长的能力,所以以后我对你将有话直说有一说一。”

这一段告白,是母亲对已经成年的儿子的彻底放手,也是一个母亲清醒的自我认知,更不缺少母爱的温情。

总之,本文让我读出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对陪伴孩子成长过程的重视;孩子成长后,家长适时体面地退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