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老师的《心理抚养》第四章心理抚养重在养心

1.养人,养身容易养心难

人一出生就是“天生的心理囚徒”,在生命初期无能无助时,他不仅要依赖别人提供物质满足,,同样需要心理满足,那就是让他看到人脸、听到人声、被人拥抱和爱抚。抚养人就是他心理营养的来源。如果没有人管他,那就相当于他在感觉被剥夺的情况下发育。

2.成年后的心理困扰源于心理抚养的匮乏

情感抚养可以决定人性,决定人的情绪、性格、言语表达,还会影响他的认知方式和亲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3.情感的心理抚养必须是无瑕的爱

一个人的情感发展取决于他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在抚养中拥有真正的爱而给予的足够的耐心、细心、宽容,甚至小小的纵容。对于一岁以内的初生儿,爸妈大可放开地去爱他,给他足够的情感营养,用你的身体、你的拥抱、你的抚慰、你的笑容、你的声音去表达爱,而不能用钱或借他人之手间接表达你的爱,那是偷工减料的心理营养。

4.母爱不可戒断也不可替代

对人类而言,一对一的亲自抚养、满足依恋需求的过程不可简化,不可或缺,也不宜替代。人类繁衍有着自然之道。

5.脾气的心理抚养是及时到位的照应

一个成年人脾气暴躁,大致可以判断他在一岁之内的心理抚养是贫困的。

6.暴脾气者多在生命初期被亏待过

人的脾气与初生前三年的照顾密切相关。

越是内心平和的人越有内在力量,越有后劲。因为人在平和状态下,理性才会达到最佳状态;相反,越是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只会表现在外部的粗鲁和蛮劲上,且人在急躁或暴躁时难以做出最好的理性判断。

7.言语的心理抚养是耳边人声的丰富

一个可爱的小话唠,意味着他从小就享受着多人的宠爱。

有情感的抚养一定是有话的,凡是耳边经常有人声的孩子一旦开口说话,一定是话多的那种。相反,缺乏情感的抚养耳边一定是无声的,所以他们不爱说话,言语匮乏。

8.抚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发展

亲社会行为,即善良。具有亲社会行为的人都是善良之人。他们通常待人友好,善于关心别人,理解别人,常常主动帮助别人而且不求回报。

对他人的亲近友好和善意体现可能与幼儿第一年内的情感抚养有关。

9.冷漠无情自私的社会谁都不会幸福

社会具有这样一种特性,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身在其中,无论好事坏事,落在谁的头上都是不确定的,公德心不仅仅是为他人。

教育要从孩子抓起,培养他们与社会和谐相处,遵守利于大家的规则,做有良知的人。

10.心理抚养还会影响人的认知方式

如果说认知能力取决于智力,那认知方式则主要取决于后天与人互动形成的亲社会行为方式。

11. 观念的心理抚养是为其注入心象

观念是由生活情景存于内心,决定人瞬间的反应,而不是推理形成。

12.父母在意并强调的就是孩子未来的观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心理抚养 李玫瑾 现实生活中没有孙悟空,再有能耐的人也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遇到那种不想显露家庭背景的人,要小心...
    天才玉米肠阅读 1,501评论 0 1
  • 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
    畅_0b97阅读 11,555评论 0 0
  • 决定一个人有没有“人味”,要看他对人间悲欢离合的感悟,以及他带给别人和社会的感受。一个人能让身边的人感到舒服和幸福...
    Tiramisu_bf9c阅读 11,313评论 0 1
  • 心理抚养李玫瑾55个想法◆ 孩子的问题多由身边的大人造就 父母给孩子什么,孩子就会给别人什么。父母希望孩子今后做一...
    wangrad阅读 3,833评论 0 0
  • 向大家推荐这本《心理抚养》,是李玫瑾教授著作。 李玫瑾,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
    离殇墨弦阅读 4,733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