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那种事,遥远得无暇想起

1

九年前,我开始思考死亡,那时候刚上高一,正处于那个一边嫌弃着自己不成熟的形象,一边却还只能在成长的上坡路上步履蹒跚的年纪。

不知道从哪个夜晚开始,我躺在床上,感受着自己的思绪,黑暗,孤独,寂静;然后,我的灵魂来到了遥远的太空之中,静静地旁观着,太阳慢慢熄灭,银河系黯淡下来,我跨越万亿光年,走过无尽河系,才发现这个宇宙只剩下一片死寂。

全身在微微的颤抖,肌肉收紧,心跳加速,胸口仿佛被顶住,让人喘不上气来。我只能用力地抓紧被子,任凭脑海中翻滚形形色色的问题。在我死后,没有了感知与思想,是什么样子?当我不存在于这个世界,它会走向何方?如果我得了重病,生命只剩下最后一个月,我该怎么办?我没有办法安慰自己,只能一个人在漆黑的死寂中,默默地掉着眼泪。

我想了好久,却得不到答案,但在这种畏惧的逼迫下,人总能找到解脱的办法。

2

在成长的过程中,对死亡的思考或许是有着阶段性的。

最小的孩子,分辨不清楚死亡和离开的区别,在这个阶段,他的思想仍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看到的就是存在的,我看不到的就是不存在的。

再大一点,他就会建立起一个客观世界的概念:我看不到的可能仍然存在着。在将客观与主观的部分区分开来之后,他才终于可以去感受自己纯粹的内心,于是,终极问题产生了。或许,内向性格的孩子更容易去观注自己的内在,也更容易产生对死亡的直觉恐惧。

当渐渐步入社会,他身旁的客观世界不再是单纯的上课与考试,接触到的人群也不只是同学与老师。当思考被用在如何谋生之中,当眼光被社会与自然的五光十色所蒙蔽,他就与那纯粹的内心分隔开来,也就没有时间去考虑死亡的问题。

直到有一天,他身边至亲之人的死亡,或者是医院的一纸通告,逼得他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在他的晚年,有可能仍然将自己的关注放在子女身上,他可以继续像之前一样,不给自己留下思考死亡的机会;也有可能,这个老人独自呆在家中,漫漫长夜,无人陪伴,黑暗,孤独,寂静,这些与死亡最接近的词语涌上心头。

在一个就该思考终极问题的时候,畏惧死亡是一个让人讨厌的正确。

3

人对于死亡的畏惧,从来都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由基因决定的生命的本能。但人类与其他动物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超越了基因本能,我们有的是办法,通过文化、通过信仰、通过知识来改变这一切。

但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

IS的恐怖分子不怕死,他们为了纯粹的信仰而交出生命,把生命的意义升华到了极点。

没错,我认为为了信仰而死的人,在生命的意义上都是最高的。生命没有普世的意义与价值,都在于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如果一个人选择了信仰作为自己的意义,并且用生命去践行,我没办法否定他的生命意义,因为我无权替他决定他的价值。

你当然不会接受这种不怕死。

当然还有其他办法。比如我在高中,就选择了沉迷于网络小说,每天看个不停,到睡觉的时候脑海中只剩下小说中的情节转来转去,谁有时间去想什么死啊活啊的。

其实解决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当你沉迷于一种爱好,当你忙碌于一份事业,当你承担着生活的重压,死亡那种事情,实在是遥远的让人无暇去想起。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