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渊篇第二十 、二十一章,但问耕耘| 论语77

第三期《论语》三十天共读,第十八天。

【今日论语】颜渊篇第二十、二十一章

12.20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12.21 樊迟从游于舞雩之下,曰:“敢问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问!先事后得,非崇德与?攻其恶,无攻人之恶,非修慝与?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学习心得】

12.20 子张问:“读书人要怎么样才可说是达了?”孔子说:“你所说的达是什么呢?”子张回答说:“在诸侯的国家一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一定有名望。”孔子说:“这个叫闻,不叫达。通达的人,品质正直,遇事讲理,善于分析别人的言语,观察别人的脸色,从思想上愿意对别人退让。这样的人在国家做官时一定事事行得通,在大夫封地也一定事事行得通。有名声的人,表面上要实行仁德而行动上却相反,以仁人自居而毫不迟疑。他们在诸侯的国家一定虚有其名,在大夫的封地也一定虚有其名。”

孔子在这一章里阐述了闻和达的不同。闻,是指有名望;达,则是品质正直,通情达理,谦虚礼让的人,是真正有道德修养的人。

那些徒有虚名的人,可能机缘巧合,或者依附他人获得一定名声,但实际的道德品质和行动却并非仁德,却常以仁人自居。古时那些贪官污吏,奸佞小人便是如此。

通达的人,“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真正有修养,有实力的人,走到哪都能散发自己的能量,提高自己并影响他人。

12.21 樊迟跟随孔子在舞雩台下游览,说道:“请问如何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消除怨愤,辨别疑惑?”孔子说:“问得好啊!首先付出劳动,然后收获,这不就可以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吗?检查自己的错误,不去指责别人的缺点,不就消除潜在的怨恨了吗?因为一时气愤,而不顾自身和自己的双亲,这不就是糊涂吗?”

很喜欢这章。两千多年前孔子对提高品德、消除怨愤、辨识困惑的方法至今很有帮助。

”众生皆苦“,各有各的烦恼,烦闷,焦虑,埋怨,情绪爆发是常有的,我们看看孔子有什么样的处理方法。

对于品德修养,先做事,再看收获。这和曾国藩的“但问耕耘,不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理念一样,先行动,行动带来改变。

《能力陷阱》书中倡导,跨越能力陷阱的方法,同样是先行动,行动带给我们新的体验和经历,进而改变先前就的观念,慢慢打开新的局面,在行动中收获成长。

消除怨愤的方法,则是多审视自己,检查自己的错误和缺点,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人。有句话是说,改变和提高自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我们能把握、能改变的只有我们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提高自己的能力,我们看问题的方式更开阔豁达,怨愤也就慢慢消散。

最后是,辨别疑惑,孔子的回答是,遇事不要被情绪脑控制,不被感情左右。离开情绪爆发的场景,冷静下来,多些理性分析,我们便不会那么困惑和焦虑。

孔子回答樊迟崇德、辨惑的方法,和对子张的回答又不同,处处体现出孔子的因材施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