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通识》摘要

自尊把荆棘变成沃土,自信把失败变成机会,而理性平和把工作变成使命。最后我们在爱过的人,走过的路,追逐过的梦想以及获得过的成就等一点一滴的故事中追求幸福,并定义自己。

抑郁来源于痛苦,伟大也同样来源于痛苦。或是在痛苦中毁灭,或是在痛苦中升华。

人类处于神与禽兽之间,时而倾向一类,时而倾向另一类。有些人日益神圣,有些人变成野兽,而生活中的大部分人保持中庸。

于黑暗处见自我。

在我们平静的人性之下,暗流涌动,瞬息万变。动机和欲望冲突与困扰,才构成了我们真正的人性。我是谁?弗洛伊德说,答案就在一片黑暗之中。

我们对一件事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自己,因此改变对事情的评价就是人类控制情绪的方式。莎士比亚正是清楚地知道这一点,他才会借哈姆雷特之口说道,:“世上之事物本无好坏之分,只是思考使之如此。”

我们都以为时间是疗伤的圣药,其实时间从来都不是,重新评价才是。

乔布斯说,:“没有人愿意死,即使想上天堂,人们也不会为了去那里而死。但是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终点,没有人能逃脱它。事情本该如此,因为死亡就是生命最好的一个发明,它可以促动生命的变革,推陈出新。”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自我的核心就在于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成熟的自我,就必然是孤独的。

控制感不需要假借外物,因为控制感的核心是对现在的把握。真正的控制感,其实就是活在当下。不念过去,不畏未来,在群星闪耀的过去与无限可能的未来之间,是现在。

保持无知,就是保持客观性,在认知一样事物之前,不先入为主的评判他它。保持无知,就是保持好奇心,让自己对无论是新的还是旧的失误,都开放心态。保持无知,就是保持可能性,让现在的自己不被过去的自己和大众的共识所劫持。

没有人可以洞悉事物的全部,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在不断的变化,没有一条规则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为真理的背面同样是真理。

在做人上不分你我,在做事上部分边界,实现自我价值。

年轻时,我们把才华写在脸上,无所畏惧。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褪去锐气和光芒,变得谦卑与顺从。心理学家马斯洛说,我们不仅压制自己危险的,可憎的动物本能,我们也常常压制自己象征向真向美的人性。

这种相信会改变我们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大量的研究表明,每当我们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学习新的知识,迎接新的挑战,大脑的神经元突触会形成新的连接,于是我们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

人会经历三次成长。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自己再怎么努力,有些事终究还是无能为力的时候。而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走动才是生活。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意思是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可以安然感受美好。

在任何的特定环境里,无论这个环境多么糟糕,压力多么大,让人感到不自由,但是我们人类永远拥有最后一个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态度的自由。

人只要了解为何而活,便能承受住任何煎熬,因为无论何处处境如何艰难都有自由选择的空间。

不行动,无幸福。

真勇敢,是带着害怕前行。学会接纳失败,明白失望,烦乱,悲伤,他们本身就是人生的一部分。

在承认自己软弱,承认自己悲伤的同时,也要问问自己,我究竟还能做些什么事情,让自己感受好一些,这就是勇敢。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