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开启燃气掺氢时代!玉门项目破解新能源消纳难题

8月20日,甘肃省玉门市老市区工业园区,中国石油首个工业用户燃气掺氢项目试运行成功。随着控制室大屏幕上氢气比例稳定攀升至20%,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这标志着中国石油在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应用领域迈出关键一步,同时也开创了甘肃省工业用户燃气掺氢实践先例。


01 破解西北"风光困局"的智慧方案

甘肃酒泉地区风力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省三分之二,光伏装机超千万千瓦。然而,当大风呼啸而过,阳光充沛照射时,巨量的风光电力却常常遭遇"无处可去"的尴尬。

"电网消纳不了,储能设施跟不上,弃风弃光现象时有发生。"技术专家如此描述当地的困境。这一痛点恰恰成为项目创意的源头。

天然气销售公司团队锚定战略目标——将无法及时外送的新能源电力转化为稳定氢能。他们架设电解水制氢装置,用富余风光电制造绿色氢气,再以5%-20%比例注入天然气管道,输送至玉门工业园区的用气企业。

"这相当于给风光电装上转换器",项目负责人形象比喻,"让不稳定的清洁能源通过氢媒介变成可储运的燃气。"

 

02 技术突破构建全链条应用

将氢气掺入燃气管网绝非易事。2024年12月项目启动以来,中国石油联合顶尖科研团队展开攻关:

在酒泉实验基地,工程师们开发出动态掺混系统,能根据管网压力和用气需求智能调节掺氢比例;在检测实验室,技术人员对终端设备进行上千次测试,确保燃烧器适应掺氢燃气;在控制中心,独创的事故风险监测模型实时追踪管道运行数据。

公司建立了'掺混—输配—终端利用—贸易计量全流程方案。该项目首次构建了燃气管道掺氢评估体系与标准,为行业提供了技术范本。

 

03 减排与经济双赢的现实成果

走进玉门科化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燃气锅炉正稳定运行。相关人士评估:按园区年用气量1000万立方米、掺氢比例20%计算,公司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1600吨。

这相当于种植8万棵树的减排效果。对企业而言,更现实的效益在于燃料成本优化——利用谷电制氢掺混,综合用能成本下降近8%。

这个开创性项目背后,是中国石油构建"油气热电氢"现代能源体系的雄心。

 

在新疆克拉玛依,类似的掺氢试点已开始选址;在江苏南通,城燃企业正在改造终端设备。中国石油工程师开发的安全运行智能监测系统,正在申请国家行业标准,为大规模推广奠定基础。

随着玉门项目持续运行,一组数据特别令人振奋:掺氢燃气的热值稳定性高于预期,燃烧效率提升5%,氮氧化物排放降低15%。项目不仅解决了风光消纳困境,更开创了工业减排新路径。

当西北戈壁的风力发电机与天然气管道在氢能纽带中相逢,中国石油用技术创新证明:清洁能源的"不可能三角"——稳定、经济、低碳,正在被逐个击破。

这场静悄悄的燃气革命,正从玉门出发,沿着纵横交错的能源管网,悄然改变着中国的能源格局。随着更多地区复制"玉门方案",一个更加绿色、多元的能源未来正在向我们走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