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总有一代人努力了


      不少人说“北京孩子努力不够”,也有点道理,先天条件好,坐拥地主之便利,有房住、大学多,不用背井离乡,还有父母的诸多关系……所以,一些人似乎用不着太努力。

      北京孩子努不努力暂且不聊,即便这一代不怎么努力,但上一代或上上一代一定是很努力的,总有一代人努力了。

      老爸就属于上上一代努力了。

      他以前总调侃说“你们沾了我的光”。

      这话没错,我们生于首都,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好处享受了不少,确实得益于他。没有他那时的努力,我们哪来的诸多便利?别说北京,我就是出生在随便哪个省城,在城乡如霄壤的年代,省城和县城、乡村的巨大差异,也足以让我赢在起跑线上了。

      老爸当年读书很用功,走的是古代读书人走的路。奶奶说他的成绩总是班上第一甚至年级第一,老师有事,就让他带课。中学离家20多里,那时不能住校,每天一个来回耗时耗力,还要躲避战火,吃苦不少。

      我心说,老爸你就庆幸吧,这努力是在70多年前,要是放到现在,阶层的固化,会让你多付出几倍的努力,而且努力半天很可能还一无所有。我正这么想,节衣缩食供孩子读大学,孩子毕业即失业的新闻就闪现在眼前。

      光努力还不够,老爸说自己是“努力加运气”。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业部成立,随后四处选调干部和技术人员。老爸学的是采矿专业,毕业后先参加运动(三反五反),然后分配到老家辽宁抚顺矿务局。那时上面选技术人员大都到基层去选,结果,在抚顺矿务局龙凤矿上班的老爸被选调到北京,而他在矿务局机关的同学反倒没这个机会。

      这是1952年的事,当时老爸22岁。

      1951年还在上学时,他们学工科的要去苏联实习,因为家里有事,他没赶上。而去实习的人,回来大多分到各地煤矿了,有个同学分到了四川攀枝花的渡口煤矿。老爸很为自己留在了老家而庆幸(当时抚顺市很牛的,是中央直辖市)。他把这也算成运气好,我倒觉得这是运气不好。有去苏联的经历,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对未来提拔,都有帮助。

      上世纪50年代,二机部(后来的核工业部)从老爸单位借调十几个人去新疆找铀,老爸学的是采矿专业,本在被借调之列,却因为得了急病,错过了。这拨人先是“借调”,后来就调过去了,归属二机部设计院。1970年,这家新中国组建的第一个也是全国最大的铀矿冶设计院下放到了湖南,“特殊十年”过后欲回北京,北京市不让进,只好在河北石家庄落脚,即现在的中核第四研究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核工业第四研究设计院)。

      “特殊十年”的头几年,煤炭部的军代表(来自解放军总后勤部营房部)说我们营房部也有设计单位,就百十来个人,你们设计院近千人,太多了。我想,设计煤矿和设计营房能一样吗?但理也讲不清,反正老爸单位不少人被调到外地,要么是精简编制、要么就是支援地方,河南、湖南、内蒙古……我上小学五年级时,不少人今天还同学着,明天就去了河南、湖南,举家搬迁。那时的人好像也不是特在乎留在北京,哪想到后来首都的优势越来越大。老爸当时在福建的项目没有完,结果留在了北京。

2021年的老爸,91岁

      运气只能眷顾你几次,不能总罩着你,而努力则是一生都不能中断的。

      老爸工作上没得说,业余时间还去进修,很快就成了单位骨干。那时,院领导说别都去了外地,将来设计任务多了怎么办?就把一些业务骨干留下来,送到门头沟京西矿务局,成立了设计所,户口则留在市里,等政策松动后再回来。那一年,父母两人都要去门头沟上班,虽然远,但终究是留下了。

      1971年下半年,我上小学六年级,老爸成为煤炭援越专家组负责人之一,去越南帮他们搞煤矿设计和建设。援越前后有六七年,但他的工作主要在北京,有重要的事才去,却也跑了不少个来回,直到中越关系交恶,中国撤走专家。记得援越第二年,老爸拿出一枚勋章给我看,是越南当时的政府总理颁发的。我说:“是每个援越的都有吧?”他不答。

      从1971年参与援越起,老爸也就稳在北京了。这时,我的众多同学举家离京才一两年。

      这就是所谓“运气”吧?

      说运气,其实是因为时代不同。当年政权新建,老爸是沾了国家亟需工科生的光,沾了政策(政权新建之后大力发展工业)的光。要是搁现在,211大学生找工作都难,能被调到北京,怎么也得是个博士吧。

2023年1月,93岁

      老爸后来也算个人物了,60岁退休,但因为负责的项目没完,接着干到65。当时国家大干快上,煤矿项目如雨后春笋,项目多,缺人手,老爸又干了几年“代部审查”(代表部里对项目方案、设计文件把关,确保符合国家技术标准)的活儿,直到69岁。

      彻底放松了,但也老了。虽然他们俩也去了不少地方旅游,仅我陪着去的就有十几趟,可老爸总觉得退下来晚了,好多地方来不及去了。我退休前,他很郑重地说:“退休后就回家,别像我。”

      老爸显然高估了我,我没啥本事,到点不退也得退,直接回家。其实,这倒也清净。


父母在安徽滁州琅琊山


父母在浙江莫干山

      “余热”一词在退休人中常被提起:“什么时候退的?没发挥发挥余热?”“好一阵子没见了,在哪发挥余热呢?”……

      我佩服那些有才能、有热情,退休后还能为社会尽力的人,也就是在“发挥余热”的人,只是我做不到。

      我热量本就不多,已在工作中耗得差不多了,即使还有余烬,自己暖暖就行了,何必再去烤人家?不如在家陪陪老人。

      可惜,我退休才7年,老爸就走入生命的最后一程了。

      我们这代人,生于灾荒、长于动乱,童年、少年的生活很奇葩,没人管,自由自在,现在看,却是碾碎了的芳华。那时候,老爸忙碌,我们聚少离多,当时觉得很自在,长大了才知是缺失了很多东西。

2022年进京70年

      老爸进京73年了,2022年进京70周年时本想庆祝一下,但当时疫情防控很紧,不太方便,后来也就不了了之。

      看着躺在医院里已不能自理的老爸,我不胜唏嘘。他们那届同学,官最大的做到正省,但最长寿的估计就是老爸了。能活到95岁很不易。他们一起进京的那拨同学十几个,也就他还在,这也是运气吧?

2025年1月,95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