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老翰上关东去找爹爹行进期间,正是日俄战争接近尾声之时,奉天会战是日俄战争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次会战,沙俄军的惨败,在三月时就已经退到四平街火车站一带,准备在这里再跟日本进行决战。前边已经讨论过:沙皇政府此时还不甘心失败,临阵换将,并继续向中国东北增兵,以期扭转颓势。从欧洲海域调过来的庞大海军舰队。然而情况突变,在赵老翰上关东这年的五月末,日俄又开始了海战,这次海战,俄国太平洋舰队少数几艘军舰逃往海参崴之外,其余全军覆没。
如此,沙俄在陆地上已经没了进行决战的信心。此时从四平街火车站到大连旅顺口,都已完完全全被小日本占领。这一段铁路成了沙俄的鸡肋,正所谓嚼也不是,吐也不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正当两国处于僵局状态时,美国出面了,当然了当时的中国是一块肥肉,谁都想分得一块,美国不会例外,它想在中国获得更大的利益。就这样在美国帮助下,在美国的朴次茅斯进行会谈,当年的八月十日日俄两国签订了和约,因为在美国的朴次茅斯和谈签约的,史称《朴次茅斯和约》。在和约中沙俄同意把宽城子以南的铁路,及其从中国侵占的一切权益归日本帝国主义。答成协议后,与美国一同逼迫清政府承认《朴次茅斯和约》。
日俄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和沙俄两国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也使中国东北的人民饱受空前的浩劫。可气的是在中国领土东北地区上进行的日俄战争,清朝政府竟然无耻地宣布中立,任由日俄两国军队无恶不作,奸淫烧杀掠夺。使两万中国人死于战火,造成财产损失近七万两白银。中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害国,被帝国主义们排斥于和谈之外,还得被迫接受日、俄重新划分东北势力范围的现实。
两国在四平街火车站谈判之后,日本侵略者又向北多占了四个火车站,赵老翰和乔本茂背着行李来到四平街时,已经感受不到战争火药味了。当然,两人并不知道两个强盗国和谈已经结束,只知道的是两国不再打仗了,增加了两人继续往前走的信心。
两人还是步行前往下一驿站买卖街,当时在成为买卖街前,有屯子名叫奉化屯,也就是现在的梨树县城。那时,这个买卖街已经是奉化县衙所在地。早年这里是一片沼泽地,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多,渐渐地形成了一个人口聚居地,起名叫奉化屯。后来,商人看出了商机,在这里开起了铺子,铺子达到一定的程度,远近闻名后,都叫它买卖街了。
后来,朝廷在梨树城,也就是偏脸城设置分防照磨,就把管辖范围分成九个社,其中一个社就设在奉化屯,于是,这个社名就叫奉化社了。这跟前边所述的驻四平街的新恩社一样的机构。
再后来,光绪四年(1878年)设县治,本来是设在偏脸城的,也就是梨树城,但因偏脸城(梨树城)隔一条招苏太河,与昌图府联系不方便,于是,就把新建的县衙搬迁到买卖街,既奉化屯。于是县名随了屯子名,叫奉化县了。而奉化社只好改叫守善社了。如此可见,当年的招苏太河水量很大,河面肯定很宽阔。
从四平街到梨树约有四十里地,这条路应该也是早年的驿道。这个四平街就是现在的老四平镇。赵老翰上关东是一九0五年,这一年是清朝光绪三十一年。此时,老四平到梨树镇这一带都属于昌图厅管辖,有资料介绍说:道光元年(1821年)昌图厅设梨树城分防照磨,此时所划定区域如下:南以柳条边(新边)为界,东起赫尔苏边门,即现在梨树县所辖的孟家岭大沟村赫尔苏门屯;西北斜至布尔德库苏巴尔罕边门(今四平市的山门镇)与西南自布尔德库苏巴尔罕边门起折向西北至刘家糖房止与昌图县接壤,西自刘家糖房起折向东北至杨家船口止,隔东辽河与辽源县(今双辽)相望; 西北自杨家船口起微向东北至白碱锅止,与双山县(双辽东)交界;北自白碱锅起东至六屋(今河山乡六屋村)折而南至赫尔苏边门止,隔东辽河与怀德县毗邻。东、北、西北三面为东辽河环绕,南西突出呈三角形。这个区域从梨树县设治以来到1931年没有变动。下辖九社,分别是奉化、瑞祥、新恩、惠远、永隆、太定、允顺、恩化、贞顺9个社。四平街归属梨树分防照磨,是新恩社所在地。梨树照磨府当时设在现在叫偏脸城的古城址里。
奉化屯与梨树城隔的河既招苏太河,是进入辽河的支流。有资料介绍说:这条河在明代称“大创忽儿河”,到元代时改称招苏台河(蒙语招苏台为钱的意思,意为钱河)。这条河发源于吉林省梨树县哈达岭大黑山之西赫里峰南,流经梨树县境,入辽宁省昌图境,在赵老翰上关东时,这一带包括八面城还属于梨树县辖区,最终这条河在通江口汇入辽河。
当年,在梨树境内曾经暴雨连绵,洪水漫延,河床改道将张家桥、李家桥、栾家桥、王家桥屯淹没,故有“梨树收了四大桥,全县人口饿不着”传说。正因为如此,建县后才搬迁现址的,也就是现在的梨树镇,原叫奉化屯的地方,以防招苏台再发大水,不好与昌图府联系。当年的分防照磨,因而驻在梨树城所以叫的梨树分防照磨。建县治后搬迁到奉化屯,所以县名不好再叫梨树了,只好改名为县衙所在地的名称,于是,就以县衙所在地为名,改叫奉化县了。奉化屯名已经弱化了,因为来做买卖的多了,远近的人们都叫奉化屯为买卖街。赵老翰上关东,奉化县已经建县多少年了。所以,赵老翰没有关于奉化屯以前的概念。据说叫奉化社,是因为清朝开禁后,来垦荒人们聚集成屯,起名叫奉化屯,这是奉化县称谓的最早来源。因为有社的建制,买卖街很有名,当然会把社治放在奉化屯,所以叫奉化社。为什么叫奉化屯名现在已经无从考察了。以后有人找根据说是“当时奉化县地处边北轭要之地,是‘盗寇出没’,‘顽民盗风不息’之地,统治者为了教化当地‘顽民’,故大肆宣传要‘遵奉王化’,因而取名‘奉化’了。”这种说法有点勉强,反正年代久远,也没人出来证实,就当有这么回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