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知天下味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阅读笔记之四

如果没有盐来下味,美食一说不知从何讲起。而更重要的是天下的格局也会因此而不同。盐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解决了味蕾,还是天下熙攘的利器。

自汉代的《盐铁论》开始,盐作为重要的税收渠道,与金钱有等同的地位。在一位台湾的作者《杜甫的五城》中就曾记述过作者在淮河一带的实地探访,其中提到曾经天下知名的淮盐,与土盐相比,淮河一带的水盐入菜的味道要亲切一点,中国北方不盛产盐,而产盐之地多为海盐和井盐,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中提及的诺邓火腿,所使用的即为井盐,其中演示煮盐和晒盐的方法,依旧是古法。

自黄河  到淮河,再过长江,延至珠江。这是中国内陆的四条地域的分界,黄河以北的漠北之地出盐质地会差一点,越往南行,盐的品质逐步提升,而且获取的难度逐步降低。在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中,历往的战争均有说道,但是从东方与西方汉学家的研究不同,西方汉学史家独独对钱粮人马情有独钟,对于其中设计的军费、人马规模往往倾心尽力的收集。

有了钱粮人马的缘故,国家的税收和财政就成立首要的问题,除去重要的人头税和地税,还有一个重要的税源应该就是来自与盐,在从三国时代到唐宋以来,遇到战事纷起时,盗匪和豪强就成为展露头角的势力,而据此产生的盐贩也是其中一股力量,而盐贩又往往与漕运的关系密切,一地举事而天下响应,首尾不断。在讲谈社的记述中,重新又可以看到这些啸聚山林的人群搏命挣扎的故事。在阅读历史时,这些掌故的积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和文本中才能得悉一二。

一把盐,几种咸味。我们过往的历史,不能忽略这些看上去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天下中心的争夺中,不是哪一只蝴蝶扇动翅膀,而是那一股气流最先搅动起来。

而对于历史的分析,最基本的数据与物质分析不能缺少,一句口号在当时是没有那么强悍的。以前不是,现在也不是。这就是我的历史观。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