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读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初读只觉新奇有趣,庄严的神有了人性,神话似被娱乐化改写,之后再读方知“文章合为时而著”之言——先生笔下的神生出血肉,展现人生百态,映射现实种种。
女娲造人、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远古时代女娲抟土造人,与之作伴,后天塌地陷、民不聊生,女娲便炼化五彩石补天,斩神鳖之足撑四极,平洪水,除逆气,世间生灵才得以安居,她也因此被称作中华民族的母亲。这些神话故事无疑是充满神性的,神灵总是无私的庇佑着她虔诚的子民,但在《补天》中,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被赋予人性的故事。故事中的女娲有了自己的情绪,她自天地间苏醒,百无聊赖便捏起了泥人,当泥人开口言语时她会因此发觉高兴可爱,当她倦怠时便用紫藤蘸泥水恶作剧般地甩出粗制滥造的小人……神也有自己的小性子。这样的改写与时代紧密相连,使女娲成为高举新思想旗帜的先锋,成为东方的“自由女神”——她听不懂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又反感只会复读机般讲白话文的人,更不理解虚伪的假道学。当她目及之处仰面是歪斜开裂的天,低头是破烂龌龊的地时,便一心将天修补,但当她四处寻青石补天时,得到的只有冷笑、怒骂甚至攻击。女娲补完天后力竭而死,尸体却被各路人马榨干利用,安营扎寨,令人唏嘘,这与原版的神话故事大相径庭,有何目的?
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先生笔下的故事有其现实意义。当时社会新旧文化思想在不断交错碰撞——正如故事中的白毛老头和不包铁片的人,暗示了白话文和文言文的交锋,不光暗讽了文言文的脱节,同时也批判了当时只会照搬照抄、缺乏见解的形式白话文,鲁迅先生借此提倡白话文应贴近生活,注入思想。再看顶着“长方板”的小东西,他站在女娲双腿间仰望,嘴里却反吵嚷着“失德蔑礼败度”,他将自己累累缀缀地挂了一身无用布条束缚,得不到自由,却反而想将自由的女娲也框定在自己的桎梏里,可笑可悲,这便影射了当时被奉为真理的假道学。最后说女娲寻找青石补天,却遭到重重阻碍,只得找来各色石头拼凑,将天补齐整。这与当时社会无数先进知识分子的处境相似,他们受尽了各种冷眼反对,在各种思想间摸索徘徊,不断寻找着“补天”的真理,终于克服种种,还中国大地一片湛湛青天。至此,神话故事已然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和新的高度。
女娲无疑遇到了足够多的云翳,但终寻得五彩石,造就了一片五彩黄昏,在不周山上永久地立起一座自由女神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