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的仪式感,远比你想象中简单

最近发现当代人的生活节奏真的越来越快了。


每天都很忙,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日复一日,复制粘贴。


在生活的压力下,大家迫不得已离开了精致,迈向了油腻。


生活中的仪式感仿佛也离我们越来越远。


“活着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还有心思搞仪式感。”


这是我听过最多的回答。


很多人把仪式感放在了一个很麻烦的位置,同时觉得可有可无。


其实仪式感并不麻烦,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


只是你还没有发现。


01、什么是仪式感


关于仪式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百度百科的解释是,仪式感是人们表达内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


法国童话《小王子》里,小王子问狐狸:“仪式感是什么?”


“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如果从仪式感这个词语去看,仪式在前,感在后,仪式感最后的落点在感。


现实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感觉,而不是仪式。


就像春节过年,只要家人在身边一起吃顿饭,不管吃的是什么,都很有仪式感。


所以在我的理解里,仪式感其实是,


“出于对事物意义的深刻认同,从而用庄重的态度去认真对待,使之与其他时刻的感受不同。”



02、为什么我们需要仪式感


我们不是需要仪式感,是仪式感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


王小波先生曾经说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在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情书里,永远都是用“你好哇”作为开头,情深意切,浓浓的仪式感。


大部分人讨厌体制,不喜欢坐班,其实是对乏味生活的一种控诉和抵抗。


天亮进入大楼,天黑离开大楼,一天过去了,好像也跟昨天没有什么两样。


这是常态,也很无奈。


其实我们心里都装着诗和远方,只是一直在被现实无情地压制而已。


于是在平淡的生活中,我们也开始追求生活美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仪式感。


杜鲁门·卡波特在《蒂凡尼的早餐》里有这样一段话:

大部分的生活都乏味得不值一提,根本就没有不乏味的时候。

换另一种牌子的香烟也好,搬到一个新地方去住也好,订阅别的报纸也好,坠入爱河又脱身出来也好,我们一直在以轻浮或深沉的方式,来对抗日常生活那无法消释的乏味成分。


今天发了工资,多吃了一个鸡腿,明天心情好,多喝了一瓶酸奶,生活中这些看似微小的变化其实都给生活赋予了意义,减轻了乏味。


有些人虽然没有察觉,但是生活中一直存在着仪式感。


人生就像在一条漆黑的道路上前进,仪式感就是路灯,泛着微光,让你可以时刻感觉温暖。



03、拒绝伪仪式感


什么是伪仪式感,有两种情况。


一是过分追求仪式感而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意义。

 

二是打着仪式感的名义去过分地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


之前一段时间,有一个新闻很火。


一家叫柒本味的日料店凭借一条宣传视频爆红,视频里老板娴熟地处理着食材,而且给自己的店铺设立了很多规矩,比如说不能打包,不接生客,没有菜单,食材必须按规定时间内食用。


这家店短时间内收获了大量好评,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食客们纷纷组队前往品尝。


但是视频播出后一段时间却遭到了“群嘲”,因为细心的网友们发现老板是在手上有伤并戴着手表的情况下处理食材,如此不卫生的做法,对于一名专业的日料厨师来说,是大忌。


而且打着“吃本味”旗号的“柒本味”却添加蛋黄酱在寿司当中,严重篡改了食物的本味。


相关卫生部门介入后,发现其违反了《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目前该店已经停止经营。


在停业之前,即便这家店人均最低消费400起步,顾客却依然络绎不绝。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红店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大街小巷。


人们为了追求这种花样百出且看似仪式感十足的体验,即使排上几个小时的队,也心甘情愿。


由于受到大家的极力追捧,网红文化也一直发展得如火如荼。


过分追求仪式感容易忽略事物本身意义,最后沦为仪式感的傀儡。


任何值得赋予仪式感的事物,重心在事物,而不是仪式。


仪式感只是锦上添花,不是百分之百。


可怕的是,有些人为了追求仪式感,不惜把生活的主次颠倒。


打着仪式感的名义,在自身无法承受的范围内肆意满足自己的欲望,最后导致生活失控。


这种不切实际,刻意而为的仪式感已然变形且毫无意义。


真正的仪式感,应该是在过好生活的基础上,让回忆更美,让生活开出花儿。



04、仪式感并不只有一种形式


很多人看到仪式两个字,会觉得很庄重,很神圣,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些很华美的场面,比如说礼服,教堂,沙滩,湖边等等。


于是,大部分人都觉得生活中很难融入关于仪式感的东西。


《北京遇上西雅图》里有一句台词:“他也许不会带我去坐游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为我跑几条街去买我最爱吃的豆浆油条。”


仪式感可以多种多样,重点在感,不在仪式,一点小变化,都可以让生活充满仪式感。


《花样年华》里,苏丽珍出门买菜,会换一身与昨日不同的旗袍。


《阿甘正传》里,阿甘为了摆脱伤痛告别过去,环绕美国整整跑了三年两个月零十四天。


这些变化都不显眼,却都是仪式感的体现。


每一年的年末,吃一顿火锅,没什么稀奇,但如果你把这顿火锅理解成“把今年的所有烦恼扔到锅里,煮成美味的食物,再吃到肚子里消化掉的终极灭恼火锅”,那就会变得很有仪式感。


感情不顺利的时候,那个阶段听过的歌,再听会有种独特的味道,这也是仪式感。


所以仪式感其实并不复杂,也不麻烦,生活中处处皆可仪式感。



last


其实仪式感不是生活的重点,重点是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仪式感只是让生活更美的一个点缀。


每个人心中的仪式感都不一样,无论你的仪式感是什么,只要能让你内心感觉值得,那就值得。


希望大家可以理性看待仪式感,不要为了追求仪式感而忽略掉更重要的东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