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餐前拍照留念以及用蹩脚的日语说一句“我开动了”是必不可少的。日本大部分还是服务人员点单,而且服务态度较好,虽说国内普及的扫码点单实打实提高了点菜的效率,但或许在一定程度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一餐结束,饱足自满,与店员道别,消食散步。
在宇治,体验了一次当地的天然温泉。日本人在进入汤池前必须进行淋浴,不仅是为了洗去身上的污垢,也是一种正式泡温泉之前的仪式。绝大部分日本人在泡温泉时会保持安静,桑拿房里所有人都有固定的座位隔空而坐,一言不发,很像是在进行某种仪式。泡温泉是相当解乏的,在一天的奔波之后好好让身体放松一下,疲劳感荡然无存。当然,在泡完温泉后喝一瓶玻璃罐装的冰牛奶是必不可少的。
读研之后所接受的学科训练带给我观察世界的视角,就是多观察本地人的生活,尝试与当地人建立短暂的联系。我们选择住在远离游客聚集区的地方,在京都探访游客稀少的居民区。日本的居民区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旧而不脏、杂而不乱,在居民家门口也往往能看见精致的园林景观、小挂件、祭拜物品等展示生活态度的象征。
日本人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虽然客气但有距离感,再加上不懂日语这个因素,能和当地人聊上几句简直是难上加难,但在旅途中还是和几位当地人建立了短暂的联系。在奈良县游客中心与工作人员用英语交流,他们很耐心的给我们规划路线与介绍情况,“1233”这个数字已经深刻留在我的脑海中(奈良鹿的数量),临走前还得我们送了礼物。在神户海边与日本当地人闲聊,和他介绍中国的情况,虽然聊的不久,但能聊上几句也非常有意思。
2019年,项飙老师提出了“附近”的概念。短短四年多时间里,这个词汇已经成为标签式的概念。面对日益消失的“附近”,越来越多的人有意识地希望重建“附近”。那么或许不妨大胆些,尝试与陌生人展开对话,与陌生的生活对话。
在关西的这几天心情很放松,在异国他乡与当地生活存在不小的隔阂而避免了很多尴尬,平时并不热衷于拍个人照的我也是彻底放飞自我,可能是人生中拍照最积极、最密集的一段时间之一。虽说拍照特别积极,回来之后还是觉得拍的还不够多,希望可以像拍电影一样完整记录这一周,记录每一个美好的瞬间。
但也无妨。看过的书、看过的风景、见过的人终会慢慢成为自我建构的一部分。
积极拥抱生活的不确定性
旅行中的一些趣事是最有意思的。在大阪记错酒店房间号“三过其门而不入”,还得下楼求助工作人员;在京都居酒屋由于没有英文菜单、日文菜单上的字极具个性,只得连蒙带猜的点单,结果两个人就点了两杯啤酒、两个寿司;本来只打算在外部参观,恰好赶上了兵库县美术馆一月一次的免费开放日;临时起意想去看安倍遇刺的街头,结果恰好顺路;全程餐厅walk in竟无一踩雷;在大阪日本桥附近逛书店;极限赶车去关西机场……也正是这些计划之外的趣事让旅程变得生动和具象。
当然,旅行不只是“出去”这一个环节,迟早要“回来”,回到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回国之后我也不可避免经历了较为强烈的戒断反应,在异文化的强烈冲击后重新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从一切都充满新奇回到闭着眼走路都不会迷路的环境,似乎很不真实。
说到此行的遗憾,可以几乎忽略不计。即使有,也是刻意留下的,比如在奈良没有买鹿饼喂小鹿、没有在京都鸭川享受慵懒的午后……或许也正因为这些“不完美”,未来的某一天我还会重返此地,踏上新一轮的“弥补遗憾”与“制造遗憾”之旅。
最后,特别感谢我的好师弟、好兄弟、好搭档航子,我们在旅程中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中总是能很好的协调,因为学科背景相近我们也能经常探讨各自的所见所闻。白天在异国他乡共同走南闯北,深夜在居酒屋整上两杯畅聊人生,算是一段特别难忘的宝贵经历。他乡遇知音,实属难得,有缘再聚。
生活一直有盼头,未来一直有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