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国家符号” 到 “世界 IP”:中国石油的品牌跃迁之路

在 2025 年 5 月的莫干山世界品牌大会上,中国石油以 4090.39 亿元的品牌价值首次登顶中国品牌榜。这一傲人成绩,不仅是数字的胜利,更是中国石油从本土走向全球,从传统能源企业向世界 IP 蜕变的有力见证。

当那朵熟悉的 “宝石花” 标识,跨越加油站的界限,绽放在北极冰原、中东油田和全球消费者的生活场景中时,一场持续二十年的品牌革命,正深刻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国企的破局智慧。


基因重塑:从铁人精神到价值共生

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亚洲第一口万米深井 “深地塔科 1 井” 巍然矗立。这座被国际同行誉为 “地球望远镜” 的超级工程,控制室墙上却挂着王进喜跳入泥浆池的老照片。传统与现代在此奇妙交织,也昭示着中国石油品牌蜕变的起点。

曾经,“铁人精神” 赋予中国石油坚韧不拔的国家符号形象。但在全球化浪潮中,单一文化符号难以承载现代企业的多元价值。中国石油找到了破局之法,将 “三老四严” 的工业遗产,转化为可感知、可触摸的价值体系。在伊拉克哈法亚油田,中方团队以比合同期提前 15 个月完成建设的 “中国速度”,让当地政府为之赞叹,主动将项目命名为 “速度标杆”;在巴西里贝拉深海油田,自主研发的旋转导向钻井系统以厘米级的误差控制,让 “中国精度” 成为国际招标书的技术标准。

在消费端,这种价值转化同样亮眼。“昆仑好客” 便利店创新推出 “加油站 + 生鲜电商” 模式,让北方牧民能通过手机 APP,预定刚捕捞的舟山带鱼;在长三角地区,“一键加油” 系统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巧妙融合,使传统加油站摇身一变,成为智慧能源服务站。当品牌从单纯提供产品,升级为创造生活方式,4000 亿的品牌价值便有了坚实的具象支撑。

技术破壁:硬核科技塑造全球话语权

2023 年,国际能源巨头壳牌宣布采购中国石油的 “璇玑” 旋转导向钻井系统。这一消息震惊业界,因为这套核心装备曾被西方长期垄断,如今却带着 “Made by CNPC” 的标识,深入北海油田。这场技术逆袭的背后,是中国石油历时二十年精心构建的 “创新生态雨林”。

在川渝页岩气田,昆仑数智研发的 AI 地质学家系统,凭借机器学习技术,能在 72 小时内完成传统团队需半年才能完成的储量评估;在广东石化基地,全球首套原油直接制化学品装置,将每吨原油的附加值提升 300 美元。这些突破性创新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串联成从勘探开发到终端消费的完整技术链。更具战略眼光的是,中国石油将 28 个国家级实验室向全球合作伙伴开放,在阿布扎比建立的联合研发中心,已然成为中东地区能源创新的策源地。

技术话语权的提升,直接体现在品牌溢价上。当 “昆仑润滑” 为长征火箭提供特种油脂,“长城润滑油” 成为空客 A350 认证用油,这些专业品牌的价值突破行业边界,走进公众认知的 “心智货架”。此时的 4000 亿估值,正是科技创新与品牌认知相乘的硕果。

在地化叙事:文化解码者的全球旅程

在哈萨克斯坦奇姆肯特炼油厂,当地员工交接班时会用中文说 “安全生产”;在莫桑比克海峡,中国石油资助的海洋生物保护项目,让濒危的玳瑁海龟重返产卵地。这些细节背后,是中国石油品牌国际化的深层逻辑 —— 不做文化输出者,而做价值解码者。

面对不同文明语境,中国石油独创 “三层叙事结构”。在制度层面,将 “一带一路” 倡议转化为联合实验室、人才培训计划等具体项目;在产业层面,以 “油气 +” 模式,对接光伏、氢能等本土化需求;在文化层面,资助拍摄的《丝路油脉》纪录片系列,在阿拉伯国家创下收视纪录。这种叙事策略,让 “CNPC” 不再是冰冷的缩写,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文化符号。

在品牌管理上,中国石油打造 “中央厨房” 式的内容生产体系。从新加坡运营中心输出的财经分析报告,到伦敦设计团队打造的视觉识别系统,既保持核心价值统一,又赋予区域特色充分弹性。正是这种 “和而不同” 的智慧,让哈法亚油田的社区发展模式被写入伊拉克国民教育课本,让巴西深海项目成为里约热内卢大学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

绿色觉醒:ESG 重构品牌价值坐标系

当国际能源署将中国石油的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列为行业标杆时,鲜有人知这项技术源自大庆油田的驱油实验。从提高采收率的 “副产品”,到碳中和的核心技术,这一转变印证着中国石油 ESG 战略的进化逻辑 —— 将环境责任转化为技术红利。

在塔里木油田,伴生气回收装置每年减少的碳排放,相当于种植 1.2 亿棵树;在渤海湾,全球首座海上绿色氢能平台将制氢效率提升至 76%。这些突破性实践的背后,是 ESG 指标与绩效考核的深度融合:各子公司年度预算的 15% 必须用于低碳技术研发,高管薪酬的 30% 与可持续发展目标挂钩。

这种 “责任即竞争力” 的理念,正在重塑全球能源版图。当中国石油在迪拜气候大会上发布《零碳油田白皮书》,当 “海龙” LNG 船用燃料技术成为国际海事组织推荐标准,传统能源公司的形象被重新定义为气候解决方案提供者。此时的品牌价值评估,早已超越财务指标,成为衡量企业文明高度的标尺。

中国石油从 “国家符号” 到 “世界 IP” 的品牌跃迁之路,是对西方百年品牌理论的超越,也为国企转型提供了独特样本。从依赖国家背书的 “身份认同”,到建立技术标准的 “价值认同”,最终升华为文明互鉴的 “文化认同”,中国石油走出了一条清晰且独特的道路。当 “CNPC ESG 债券” 成为伦敦金融城养老金管理机构的新宠,当中国石油在 Brand Finance 全球品牌榜上超越壳牌、埃克森美孚,其真正价值在于开创了新兴市场国家企业跃升为世界 IP 的可行路径。那枚不断渐变的红黄标识,从象征工业力量的厚重色块,到融入敦煌飞天飘带的灵动线条,正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走向世界的文化密码,向世界证明中国品牌是文明对话的翻译家,而非突兀的闯入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