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常说的五句话

      “父母应该常说的五句话”,它们虽然简单,却能为孩子注入积极能量,助力孩子成为情绪稳定、内核强大的人。

01“没关系,你有情绪是正常的”

      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时,有些家长会本能地回应“这有什么好伤心的?”“不许哭,要坚强”……试图“纠正”或压抑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尽快走出来。但是,孩子的坏情绪背后往往勾连着TA的真实需求,我们否定情绪,等于否定孩子的真实感受。当孩子出现负面情绪时,家长真正该说的话是:没关系,感到难过是正常的。

      一方面,你要让孩子知道,大家都会有不好的情绪,不必为此感到羞耻或恐惧。另一方面,教孩子区分情绪和行为,让孩子明白,情绪不等于行为,感到沮丧、愤怒、嫉妒、退缩……这一切都很正常,我们可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但不能将它嫁接于行动,做出伤害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当孩子的情绪被看见,被命名,被允许存在,他们才有能力去识别情绪,与自己的情绪相处,做情绪的主人。

02“需要我抱抱你吗?”

      有时候,孩子在外面遇到了问题,回到家又不愿倾诉。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需要我抱抱你吗”“我能为你做什么吗”,或者“想聊聊吗” ,既能为孩子提供心理支持,又尊重了孩子敏感的内心需求。

      父母在表达关心时,其实有很多技巧。比如,当孩子表达出独处意愿时,与其反复追问,不如耐心等待,尊重孩子的独立空间,并让孩子知道“你需要时,我随时都在”。

      有一句话说得好,“对孩子而言,好的家庭支持,不是替代,更不是指导,而是赋能”。比起当孩子的拐杖,父母更应该成为孩子内心强大的后盾,助他们在安全的,有选择的爱里,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力量。

03“你怎么看?”

      有时候,孩子会羞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或者一时难以察觉自己的需要,但这并不代表孩子没有需求。当他人因为孩子的模糊表达而“自作主张”时,孩子依旧会感到受伤和被忽视,进而形成内耗的习惯。所以,想让孩子形成自我觉察的能力,养成主动表达需求的习惯,最好的方式,其实是家长遇事多问一嘴:“你怎么看?”“你的想法很重要”。有助于孩子发展出优秀的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提高孩子面对事情时的自主性。

      这一切的前提是,真正重视孩子想法和感受的沟通——父母在询问“你怎么看”后,可以认真倾听孩子的叙述,不打断,不预判,在尝试理解其中的逻辑和情感后,再次向孩子确认,“你是说……我理解得对吗?”  最后,即便你不能采纳孩子的想法,也可以耐心说明原因,“你的意见爸爸妈妈充分考虑过,但我们有所担心……”被倾听的孩子,更能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会有更积极的自我认知,以及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他们更懂得如何自我表达,也更少内耗。

04“我明白这对你有点难但没关系,让我们试试看”

      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挑战,一些时候,孩子会存在畏难情绪。一些家长此时可能会说,“别怕,这一点都不难”。但事实上,这种“鼓励”有时会适得其反。一句“我知道这很难……”很重要,它可以让你与孩子对齐认知,承认孩子面对的挑战是真实的,可以被理解的。而“没关系,让我们试试看”,则可让孩子不会在遭遇失败时过度苛责自己。同时,我们还可以说“来看看,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这可以帮助孩子把注意力从失败的痛苦中转移,转而关注从中得到的经验。

      当孩子明白,面对困难,重要的不是成功或失败,而在于勇敢尝试,努力坚持时,他们就不会因某一次的失败而自我否定,自然也就不会产生太多的畏难情绪。

      要知道,孩子“害怕”的往往不是挑战本身,而是失败后的痛苦情绪。如果即便失败也不会太痛苦,那孩子就会摆脱对犯错的恐惧,变得乐于尝试,勇于尝试,甚至越挫越勇,成为一个可以积极承担风险和责任的人。

05“你就是你自己,不是任何人无论怎样我都爱你”

      成长过程中,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稳定、可持续的爱。这种“无条件的爱”并不等同于溺爱,而是在生活细节处见真章的爱。当你对孩子说,“我爱你,因为你就是你,你不需要变成任何人”时,可以帮孩子建立安全感,让孩子明白,自己不是必须比别人优秀才会被爱,也不需要额外去做什么来换取父母的爱。那些爱意氤氲于空气中,强大而稳定,随时将孩子包裹。除此之外,当孩子做错事,这句话还可以让孩子建立行为和存在“二分法”的认知,建立正确是非观——这件事我做错了,是我的行为错了,不代表我是个坏孩子;父母不认同我的某个行为,但他们依然爱我这个人。 父母的爱是一束光,可以照亮孩子的一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