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这个网络词汇,竟然是从外刊《经济学人》上面得知的,通过英文去百度搜索的中文。值得深思,深思如何越过这道坎。
“小镇做题家”,网络词汇,指“出身小城镇,埋头苦读,擅长应试,但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 [1] 2020年6月,这个新词引发青年群体的共鸣。 [2]
“小镇做题家”“985废物”“社畜”表述的是年轻人在社会竞争中的不如意,其实质也是在言说“内卷”环境下的地位焦虑,与“打工人”“内卷”不同的是,其共享现实的群体人数有限。

“小镇做题家”源自豆瓣网的一个聚集5万多名成员的小组。该小组在简介中称,组群的主要功能是给“985”“211”大学的“失败学子”来“分享失败故事”,从而达到“自救”的目的。 [2]
所谓“失败学子”,被形象地称为“小镇做题家”,指的是出身村镇的寒门弟子。他们在中学阶段依附于“题海战术”,迫于师长的压力与管教取得优异学习成绩,从而脱离小镇考入一流名校。但在步入大学后,有人感叹错过时代红利,有人学业荒废,哀叹前途迷茫。挣不脱小镇的束缚,进不去城市的围墙,成为他们心态失衡的主要原因。 [2]
在一些媒体报道后,这个话题在青年群体中持续发酵,学业压力、职场焦虑、经济困境、社交困惑等内容在一些青年人中较为普遍。在这些讨论中,最常见的话题是初入大学时的自卑,和踏入社会后的无所适从。来自小城镇和农村的青年学子的“学霸光环”,在进入大学或踏入职场后迅速瓦解,“眼界、社交能力等都是短板”,感到似乎自己拼尽全力也追不上来自大城市的同龄人,忧虑自己将碌碌无为。 [1]
但同时,不少“小镇做题家”没有停留在哀叹命运不幸的阶段,他们也积极地梳理和分析自己的过往历史并寻找出路。比如有人看到,“小镇做题家”不应该只是自我责备,还应该看到更大范围的社会结构可能存在的不平等。在一篇文章里,作者回溯了自己从高中到工作的经历,她从边远省份以小城状元身份考入一所沿海地区的大学,曾在繁难的课业与文化冲击中陷入自我怀疑;她劝慰有同样情况的人在时运不济时不要过度责备自己,更重要的是,以后也可以不去责备别人身陷窘境“是因为他们不够努力”,因为过往的经历让她认识到,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还有更多原因能够决定一个人的成败。 [3]
高考进入大学、毕业进入职场这个阶段,是青年人理想与现实之间冲突摩擦最为激烈的阶段之一,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尤为重要。 [1]
“985”中没有“废物”,只有心态需调适的“人才”。既然知道了视野和资源匮乏,那么接下来要做的事情,绝不应是麻木不仁,也不该是怨天尤人,而是尝试着去补充自己的短板,发挥自己的优势。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好一点,便是明天最大的底气。他们该对比的,也不该是那些来自大城市的同学,而是昨日的自己。 [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