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做一件事100天,看看自己有什么改变。
D008,2017年8月8日 第二周 林语堂 周
一、今日小理论: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习得性无助: 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习得性无助理论内容:人一旦在某段经验或经历中,习得了或者get到了“自己的行为无法改变结果”的感觉,那么在“下一次”哪怕是全新的环境中,他们也会放弃尝试,草草放弃抵抗。
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根源:人的错误归因。
二、今日好电影:
《爆裂鼓手》——反脆弱神器,不疯魔不成活的绝佳诠释。
完全与众不同的非常规励志。
2014美国上映,豆瓣评分8.6 获奖无数,JK西蒙斯最佳男配,由于对视听效果近乎完美的安排与特写的娴熟把握,获得奥斯卡最佳剪辑。
三、今日好文章
1、《人生最重要的一步》
2、《中国人的家族理想》
3、《生物学上的问题》
此篇文章大多有林语堂的个人学术色彩,只需要掌握三个点即可:
(1)任何文化的最后试验,也可以说衡量文化的一个重大标准就是:这种文化所产生的是哪一类的夫妻父母?
(2)人类在事实上是属于生物学的。(在生物学上感到快乐、在生物学上感到愤怒、在生物学上立定志向、在生物学上信仰宗教、在生物学上酷爱和平,虽然他自己也许不知道)这个观点在当今越来越闪闪发光。
个人主义看似美好,却忽视了生物学机能被扼杀的严重问题,最终以男女共处为例,指出了组建婚姻与家庭,或者说男女互补前进的在生物学上的重要意义。
4、《裸体的好处》
吸烟的人有两种,脱体主义者,也有两种。素食者,也有两种,我们一直随着林语堂的思路想下去,其实很多人,都有两种。
一种为真心向往之,特点是一个人悄悄干也行;另一种则是附庸风雅之,是为了表演,务必有观众才行。(读书、做奇怪举动、甚至是做一些所谓的好人好事)
最后回归到裸体主义,真正的裸体主义者能享受到什么呢?
“我可以老实告诉你,在浴盆里裸体是很美妙的…………我也是其中之一。”
“换句话说………………这也能帮助人们意识到运动的韵律。”
四、今日收获
(1)、小理论:
习得性无助:我的理解,比如:孩子从小被限制很多不能做的事情,总是对他说这个事情很危险,最终会导致孩子胆子过于小,这样不敢那样害怕。
我自己的事情,因为父亲是大车司机,每次出差家里人都很担心,从小就认为开车是比较危险的职业,心里一直被自己的观念限制,直到现在也不敢开车,拒绝学习驾驶。
(2)、电影:《爆裂鼓手》,讲的是一个19岁的音乐学院的学生安德鲁,因为喜欢爵士乐,梦想成为象查理.帕克那样的爵士明星,苦练爵士鼓的故事。
观影感:总体是很励志的一部影片,说的是要想成为天才,要有无限的热爱,并要有魔鬼般的练习,才能成为要一个天才般的人。
但是,近乎偏执的做法很不赞同,电影的表现书法,总是出乎常规的思考,想要表现的理念也是让人思考:
1、安德鲁开始追求成功的出发点过于功利:“我宁愿酗酒吸毒,34岁就家破人亡,成为别人餐桌上的话题,也不要腰缠万贯满面红光的活到90岁,但没人记得我。”这是安德鲁在与家人用餐的时候说的话,是他最初的价值观,我不认同,作为一个父母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这样。
2、他如愿被选入学校魔鬼导师弗莱彻的爵士乐队,变态的老师和变态的学生,两人出奇地相似,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只为追求极致,为此不择手段地前进。
3、弗莱彻正是看到安德鲁身上这样与自己相似的特质,才选中他,定为培养目标。 于是我们看到安德鲁伴随着鼓技不断提升的是性格的逐渐扭曲。为了练鼓可以对家人冷嘲热讽,可以对女友恶语相向,甚至可以在舞台上就对导师大打出手,即便是出了车祸也挣扎着爬出来不顾一切地向舞台前进。他只想成为最伟大的鼓手, 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打鼓,打鼓,满身是汗也要打,满身是血也要打。
4、再说弗莱彻,在他身上看不到一丝人性,他唯一想的就是打造自己的查理帕克,为了这个可以不择手段,他可以用最恶毒的语言攻击学生,他可以抄起椅子向学生抛去。在他魔鬼式的训练之下被摧毁多少人都不重要,他不在乎,他只想锻造极致的鼓手,如同锻造传世宝剑,数万把中只留一把,其余都可以当做废料丢弃。
5、安德鲁因毁了演出被老师否定后赶出乐队,退学回家,一蹶不振;而弗莱彻因暴力教授,对学生造成身心伤害,被家长投诉后被学校开除。
关键词:天才的早就,极端、疯魔、偏执,甚至不人性,与普通人没有多大关系。
(3)林语堂文章
准确的说,林语堂先生的文章,不是很吸引我,看的时候很难注意力集中,基本上是看一半就看不下去,对文章中很多说法也不是很赞同。
经韩大爷讲解后,会有一些了解;
我把他理解为,有当时那个时代背景的影响,同时,他在做一种东西方文化的比较和讲解,然后把自己的观点根植到里面,收获:
1、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婚姻、男人、女人有了不一样的了解:对中国人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甚至大于国家,因为家庭至上的观念和制度,婚姻就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件大事,男人、女人在传统文化中并不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存在的意义是在家庭中的身份。
了解了这一点,对现在依然存在的一些现象就有了理解,比如:结婚是人生大事,为什么会重男轻女,为什么要孝顺,为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就好像佛教里将轮回视为人存在的意义,那么中国孔孟文化就是讲生命的延续,而男性是代表生命延续的主体。
2、林语堂先生对女性解放的论述,我感觉是有现实意义的,比如:虽然西方女性更追求性感,实际上还是为了取悦男性,社会依然是男权的社会;女人们内心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最终还是 男性的认可。
不婚、独立也只是一种无奈的选择,或者是一种做出来的样子。但是,我依然认为,人应该先将自己定义为独立的人存在,然后再是女人、母亲或者男人、父亲等其他社会角色。
这些文章,还是需要多次的,不厌其烦的阅读,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图,各种文化存在的来处,去处,用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对事物的看法,知道自己处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