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对于万物发展进程来说,并不是一个存在物,就像之前总结归纳出的那些抽象的名词一样,是脑中世界思考的依托和凭证,是建立脑中世界的框架。而“事件”这个思考物,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有它本来的面貌,而我们只不过是从我们的角度去观察它。
当我们的感官聚焦到某一层面的外部刺激时,我们的意识集中在了被限制的我们所能感官的全部的一小部分。也可能说反了,意识的产生是由我们感官得来的全部刺激的交汇,即刺激的集中点就是意识。关于这部分留给以后讨论,不过它表现出来的形式、状态,就是在我们脑中形成一段意识流,当我们从流中出来,用第三人称视角观察、审视、总结这段意识时,就把它归结为“事件”。我们可以从事件中发现特征、反复琢磨,也可把两个以上的事件做类比,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发现规律、获取知识、总结经验。
上一篇TED演讲里第三个视频说到了“我们对周围世界和对自己的意识体验,都是一种控制下的幻觉”。是对客观世界在脑中建立一种主动(意识)或被动(潜意识)的积极(探索)或消极(自我保护)的迎合它的机制,使得我们可以与真实世界交互。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并不是直接与外界交互,而是在处理各种“事件”。
阳光太强我们会下意识地闭眼或抬手遮挡眼睛,也许你觉得这么简单的反应并不能算是事件,而像诸葛亮那样运筹帷幄可能处理的事件又太过庞杂。但我们似乎怎么也摆脱不了以事件的形式思考,因为我们的行为都是具有目的性的,具有因果逻辑关系,所以在脑中的映射都是有起因和结果的,即“事件”。说到这又回到人在必然中没有自由上,绝对的自由就是不处理事件,而不处理事件就意味着没有脑活动。
忘了说一点就是大脑内部自发的刺激,即除了对外界刺激事件进行处理外的脑活动。其实诸葛亮运筹帷幄就是在脑中世界自行创建各种事件,并加以处理,而他能享誉盛名不只因此,更是他脑中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契合度高。就像历史上那些著名的科学家想出当时还无法用实验证明的经典理论一样,想象力和对现实世界的把握程度使他们的思想实验可以媲美真实现象。
说了这么多,重点转折来了。然而世界的运动中并没有“事件”。世界并不分“部分”,也不关注一点或几点,就那么浑然一体地运动着。不知道到底是谁证明了谁,总之人不可能知道世界的全部,因为我们不能同时穷尽所有事件来拼凑出世界的全貌。
但我们可以像老子那样感受道。我是这样做的:用尽可能多的感官去接收外部刺激,但不去处理外部事件,也尽可能不处理内部刺激产生的事件,用微弱的意识去契合外部刺激,形成脑中世界,并随时迎合外部刺激,尽可能做到同步,尽可能不带任何心理,因为带了就说明已经开始处理事件了,然后尽可能扩大脑中世界,直到快要覆盖现实世界带来的刺激,这时你感受到的世界,就是我们能感受到的最接近真实世界的世界。你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冷眼看世界,如果能再加入些许规律到整体感官世界,也许你就能体会到道的味道了。此时我能感受到的还有一丝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