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你吃出来的(套装共2册)》
夏萌
19个笔记
前言
2025/01/22 发表想法
吃是根本
原文:不同患者的致病原因有非常多的共通之处,问题最为集中的是饮食习惯不良。
2025/01/22 发表想法
高血压和面条,咸菜有关
原文:例如,大家熟悉的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大多最爱的食物有两种:面条和咸菜。当我让他们把面条和咸菜都戒掉之后,血压开始明显下降。为什么叫作“戒掉”?
2025/01/22 发表想法
如何治疗
原文:还有现在日渐高发的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变性疾病,西医对帕金森病的传统治疗是最为无奈的,除了几种常用药以外没有其他办法。
2025/01/22 发表想法
蛋白质要上,吃饭要注意
原文:。一问患者家属,他夫人告诉我:他吃素,从来不吸烟,不饮酒,每天都运动。
我明白了,他由于长年缺乏蛋白质导致大血管变得很脆弱,手术前已经营养不良,经过大手术的打击,体内营养储备已被全部掏空。
2025/01/22 发表想法
血糖高少吃面条,改吃玉米,
原文:大家可能不知道,面条这种食物,吸收得太快,很容易升血糖,也很容易饿。他选了这种食物做晚餐,除了痛快痛快嘴,百害而无一利。我让他把晚饭的面条换成一根老玉米,平时多吃些瘦肉,每天必须喝牛奶。
2025/01/22 发表想法
去看营养课医生
原文:当然可以吃,混合性食物中如果有肉类,会降低餐后血糖的上升速度。
我详细给他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后,他表示接受,决定按照我说的方法进行调整。
2025/01/22 发表想法
主动治疗,不是被动应对
原文:我耐心地解释:“因为你已经开始运动,并且控制了饮酒,现在又开始从饮食上努力调整,这些都是降血糖的有效方法,此时如果加上药物降血糖的力量,很容易出现低血糖的症状,
2025/01/22 发表想法
精辟。慢病靠慢治
原文:所谓慢病,就是慢慢养成的病,康复起来也需要慢慢调整,这些能够康复的患者不过是把人人都能听懂的道理落到实处,做到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坚持。
2025/01/22 发表想法
医生加营养,健康管理
原文:第一,这本书不是讲食品营养,也不属于大众营养,而是一本临床营养实践方面的经验分享,针对的是慢病患者、亚健康人群的营养问题,分析原因,从临床医学角度提出营养调理思路和方案。
2025/01/22 发表想法
学会原则
原文:第三,书里没有具体的食谱,而是告诉大家怎样吃才对,给大家健康饮食的原则和标准,帮助大家举一反三。
我们活在快餐当道的世界,身体却困在了石器时代
2025/01/22 发表想法
细胞是核心
原文:疾病的本质:细胞损伤速度超过修复速度
我们知道,人体是由细胞组成的。一般情况下,当细胞死亡数达到总量的20%时,人就会死亡。
2025/01/22 发表想法
根本,生活方式
原文:答案就是不健康的心理或者不合理的饮食、运动、睡眠等生活方式。
2025/01/22 发表想法
我的优势心态好,今年保持好心态
原文:我们最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抑郁症、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病等疾病,都是由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医学工作者将这些疾病统一归类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
2025/01/22 发表想法
慢病
原文:我们最常见的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抑郁症、气管炎、哮喘、慢性肾病等疾病,都是由不恰当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医学工作者将这些疾病统一归类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简称“慢病”。
2025/01/22 发表想法
早睡早起身体好
原文:睡眠、运动、吸烟、饮酒等都属于生活方式,为什么我在这本书里偏偏要把饮食单独提出来作为重点讲呢?
2025/01/22 发表想法
饮食。不是吃药。
原文:因为在细胞损伤和修复的博弈过程中,能给细胞修复提供原料的只有饮食。
2025/01/22 发表想法
自身周期固定,修复质量靠补充。营养剂更高效。
原文:人体细胞的自我修复能力取决于两个主要因素,一个是与生俱来的细胞生命周期,另一个是后天的营养状况,即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先天因素(细胞固有的更新周期)决定了修复速度,后天因素(营养状态)决定了修复质量。
2025/01/22 发表想法
慢病可修复
原文:,慢病是可以预防和治愈的。当然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细胞损伤程度还不到无可挽回的情况下。有些严重损伤是无法再修复的,比如肾功能衰竭、已经心肌梗死的组织、脑血栓之后坏死的脑组织等。
2025/01/22 发表想法
真清晰。能量 - 碳水。细胞生长-蛋白质,脂类。细胞代谢 - 蛋白质,胆固醇,维他命,矿物质。肠道菌群-膳食纤维
原文:总结起来,食物进到人体中有四个主要去向:给细胞提供能量、成为细胞结构、调节细胞代谢、养肠道菌群。给细胞提供能量——主要靠碳水化合物类,也就是粮食、水果等。成为细胞结构——主要靠蛋白质类和脂类,主要存在于肉、蛋、奶、鱼中。调节细胞代谢——蛋白质类和胆固醇类,还有维生素、矿物质。养肠道菌群——食物中的膳食纤维。
来自微信读书